共享经济曾被外媒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2015年,在资本的加持下,中国加速进入共享经济社会。一时间,从单车到汽车,从雨伞到篮球,万物皆可共享。

但如今9年过去了,共享经济的盈利之路始终跑不通,诞生的2家上市公司也摇摇欲坠,那么,共享经济该何去何从?

共享经济有多贵?

市面上耳熟能详的共享充电宝品牌都在涨价,在一线城市最便宜的要3元起步,如果是在热门景区的话,动辄6元或者10元。有的充电宝商家还在标价上耍起了小聪明,不写每小时的价格,而是写0.5小时或者30分钟。记得在两三年前,共享充电宝起步价基本每小时1元或者1.5元。相比之下,价格翻了4到8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共享单车的价格也逐渐水涨船高。去年开始共享单车行业普遍出现了涨价的情况,涨幅高达40%-50%。一时间,“共享经济不经济”,“共享经济变共享刺客”等言论甚嚣尘上。从昔日资本的宠儿,到如今的四面楚歌,共享经济究竟为何走不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享经济何去何从?

共享经济的原意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个人或者机构,让渡手中的资源使用权给其他人,在这一过程中,让渡者可从中获取经济回报,而需求者则以更低的代价获得资源的使用权,达成一种“双赢”局面。

共享经济的核心为“闲置资源交换”,较低价格是共享模式能够挤占其他经济模式的核心优势。2008年,在金融危机席卷下,爱彼迎、uber分别于当年和2009年成立,成为共享经济的始祖。

但是到了2015年的中国,共享经济却开始跑偏。不管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它们都走成了一个重投入烧钱下的“短时租赁经济”模式。而这些设备的供给,并不是来自人们的闲置物品,而是公司的集中采购与统一投放。

那么,共享经济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呢?共享会员,为共享经济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下一个风口,共享会员

由互生首创的共享会员模式,正在以燎原之势席卷市场。这一模式的出现,将共享的概念从物品扩展到了会员,展现了其前瞻性和创新性。与物品不同,会员的共享无需人为的分流和引导,他们在消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闭环,这种自然的流动和循环,让共享会员模式更具持续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享会员是由互生系统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提出的概念,它的出现不仅是互生系统平台创新实践的重要成果,更是共享经济浪潮翻涌下商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平台将全球的企业资源和消费者资源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实现了各个商家自己建立的会员可以被其他商家共享,颠覆了传统会员只能在单一店铺或品牌消费的模式。

这一革新理念,使得商家能共享庞大的消费者群体资源,达到1+1远大于2的效果;而消费者亦能在日常消费过程中持续累积积分,兑换涵盖生活中消费、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多重福利,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价值。这种模式不仅方便商家统一管理,还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享,同时有助于规范化管理、全民消费福利保障体系的形成和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