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前苏联七十年的历史里,共有六位作家获奖,而不是五位。依照时间顺序是蒲宁、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斯韦特兰娜。

斯韦特兰娜,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韦特兰娜,图片来自网络

其中斯韦特兰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2015年,距今还不到十年,怎么说苏联解体后就没人获奖了呢?

从纯地理角度上来说,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确不是俄罗斯人,而是白俄罗斯人,但是,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是1985年出版的《我还是想你,妈妈》。

1985年,白俄罗斯只是前苏联的一部分,还不是独立的国家,不可能有独立的出版发行权。更何况《我还是想你,妈妈》本身就是讲述卫国战争期间,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是一本苏联幸存者的口述实录。

这算不算前苏联解体之后,前苏联作家又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有人一定要说不算,一口咬定斯韦特兰娜是白俄罗斯人,那么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这位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也不能算苏联人,只能算沙皇俄国作家,因为他的确身跨前沙皇俄国、前苏联两个国度,而且其成名作是在沙皇俄国时期写就,获得诺奖的作品也是沙皇俄国期间写就。

可是,如果谁要这么说,现在的俄罗斯人会答应吗?别的不说,仅仅是在1999年,莫斯科大学举办的“俄罗斯文学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上,俄罗斯学术界提出的21世纪最具研究价值的五位作家名单,蒲宁名列榜首。

所以说,苏联解体后四十年没有人再获奖,本身就是谎言,是狡辩。

谈到斯韦特兰娜,不得不多说两句。妻子和我退休前都是军人,妻子又粗通俄语,斯韦特兰娜是妻子先阅读的,书的名字叫做《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真正征服我们夫妻的,是斯韦特兰娜的《锌皮娃娃兵》,该书在俄罗斯、白俄罗斯都是禁书,除此之外的地方都可以出版发行,我国也有数个版本的出版物。大家可以随意去找一本看看,看看这本书是不是也是在写苏联的当代史!看看是我撒谎,还是别有目的的人撒谎!看看俄罗斯、白俄罗斯封禁这本书的理由是不是滑稽到了秦朝!

前文学衰于谋杀,俄罗斯文学土壤干裂是人为的

前文学衰于谋杀,俄罗斯文学土壤干裂是人为的

前苏联仅存在七十年,却有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斯韦特兰娜五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算上蒲宁,就有六位。仅就诺贝尔文学奖的范畴而言,不能不说是辉煌的。

由于经历从沙俄到社会主义苏联的转化,经历了伟大卫国战争,苏联作家可写的题材不仅丰富,而且重大、深刻。加之俄罗斯这块土地,历来就有着“树叶上都写着诗歌”的美誉和传统,苏联作家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所以,他们一出手,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这是俄罗斯的现状吗?

退休前因公去过数次俄罗斯,在俄罗斯,书店是相对最少的,稀少的书店里,几乎看不到2000年以后的作品,这是为什么?

原因也许有很多,但其中的一个却不能忽视——曾经产生了列夫·托尔斯泰、弗拉基米罗维奇·普希金、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土地上,自斯大林时代起,再也没下过一次文学的春雨!滋养作家的土地被人为的干裂了,还谈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举个最眼前的例子,斯韦特兰娜的《锌皮娃娃兵》是如何成为禁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锌皮娃娃兵》是1999年1月昆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斯韦特兰娜。但是,这本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发行的书,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却是禁书,禁止发行。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战争,1979年12月开始,苏军在阿富汗的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记忆。

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娃娃兵的母亲,尤其是当娃娃兵被装到锌皮棺材里运回家时,母亲们在墓地里讲述着儿子们的事,就好像他们还活着……

这本书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却是一本非常“难读”的书。

因为阅读的过程没有任何愉悦,只有痛苦。太多的血泪,扑面而来的沉重,让人喘不过气来,读上几页就不得不停顿喘息。

就连作者自己也承认:“我对自己说,我不愿意写战争了,再也不写了……”

这样的内容以什么理由封禁呢?说起来可笑至极!

1992年,白俄罗斯明斯克有关部门“代表”全体阿富汗战争参战人员及死去全体娃娃兵的母亲,将斯韦特兰娜告上法庭。同年,《锌皮娃娃兵》被列为禁书,此时该书已经出版了三年。

1993年,白俄罗斯明斯克特森特拉尼区法院作出判决:斯韦特兰娜因没有如实引用一位阿富汗参战人员的姓名,侵犯该人荣誉,需登报道歉并予以经济补偿。同时宣布该书不得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境内发行。

没有如实引用一位参战人员的姓名,固然应该道歉,固然应该给予经济赔偿。这些司法手续完成后,对相关内容加以修改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禁止发行?难道这一位参战人员的姓名就足以抹杀数百位参战人员的回忆和讲述吗?

看到这里,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想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故,也都会联想到大清王朝的文字狱。一位参战人员的名字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本书反思了战争,讲述了痛苦。这样的一本书,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也要禁止出版,“清风不识字”的典故,至少在俄罗斯、白俄罗斯沿用着!

最初汉译版《锌皮兵娃娃》插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汉译版《锌皮兵娃娃》插图

设想一下,如果《锌皮娃娃兵》是歌颂战争的,是写娃娃兵为了前苏联舍生忘死的,是写娃娃兵的母亲们是为她们的孩子自豪、骄傲的,就算一百个参战者姓名都没有如实引用,会被封禁吗?

换个角度想一下,谁能说出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曾经有哪本书被封禁了?谁又能说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这两本书里有多少地方有过真情实感,哪个地方是用正常人类视角去描写的?

如果你说不出,再听我讲述两位前苏联诺贝文学奖获奖者的故事吧。

你仅仅是时间的俘虏——两个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未经官方证实的故事

你仅仅是时间的俘虏——两个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未经官方证实的故事

帕斯捷尔纳克,因《日瓦格医生》获得诺文奖的前苏联作家。

帕斯捷尔纳克写完《日瓦戈医生》,把稿子同时交给《新世界》杂志和文学出版社。《新世界》和文学出版社均拒绝出版。

一九五七年,意大利出版商、意共党员费尔特里内利,通过帕斯捷尔纳克的情人、女秘书,《日瓦格医生》模拟女主角伊文斯卡娅,读到手稿,并把手稿带回意大利,准备出版意文译本。

意文译本一九五七年底出版,接着欧洲又出版了英、德、法等各种语言的译本,《日瓦戈医生》成为一九五八年西方最畅销的书。

苏联领导人发怒了。大概不完全由于小说内容,因为他们当中谁也没读过这本书,而是由于老大哥说话小弟居然不听——赛尔特里是意共党员,苏共“正直局”委员兼“书籍”苏斯洛夫同志亲自飞往罗马,请求意共总“书籍”陶里亚蒂出面干预。没料到,赛尔特里这货居然退出了意共……

苏斯洛夫同志很愤怒,广大群众则因为他的愤怒而愤怒,就像一大帮文盲因为弗拉基米尔于小房的愤怒而愤怒一样。没读到这本书的工人、农民和学生,纷纷赶到帕斯捷尔纳克住所砸玻璃,成为当时莫斯科的一景。

伊文斯卡娅找到上层郑重声明:如果骚扰持续下去,我和帕斯捷尔纳克便双双自杀。

威胁见效,一九五八年十月以前帕斯捷尔纳克得到了短暂的安宁。

伊文斯卡娅和帕斯捷尔纳克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文斯卡娅和帕斯捷尔纳克在一起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一九五八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以表彰他在“当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帕斯捷尔纳克也向瑞典文学院发电报表示感谢:“无比感激、激动、光荣、惶恐、羞愧”。

次日清晨,苏联作家康斯坦丁·亚历山大罗维奇·费定到帕斯捷尔纳克家中通知他:公开声明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费定让帕斯捷尔纳克到自己家一趟,“苏攻中羊”文艺处处长波利卡尔波夫正在那里等候他……

波利卡尔波夫告诉帕斯捷尔纳克,他的情人和情人的女儿,已经被克格勃拘捕,罪名是向国外传递手稿并领取巨额稿酬。

帕斯捷尔纳克立即给瑞典文学院拍了一份电报:“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这种荣誉所作的解释,我必须拒绝这份决定授予我的、我本不配获得的奖金。希勿因我自愿拒绝而不快”。

这份电报也许大家不熟悉,但是这件事情却时隔六十多年后在国内互联网发酵,差别就是电报的内容和产生的背景被“些微”地改动了一下。

然后,帕斯捷尔纳克又给克林姆林宫发了封电报,全文如下:

请恢复伊文斯卡娅的工作,我已拒绝奖金。

这封电报现在没人提,也许是被遗忘了吧。但是,真实的历史不会遗忘——伊文斯卡娅和女儿,被依法判处了四年徒刑。关押期间,伊文斯卡娅曾经流产。

听说情人在克格勃大汉的照顾下流产,帕斯捷尔纳克疯了,并于不久后的1960年5月30日死于癌症和心脏病。此时,帕斯捷尔纳克本人也在克格勃的精心照顾之下。

赫鲁晓夫下台后,伊文斯卡娅才被释放。她把这一切都写入了《时间的俘虏》中,书名取自帕斯捷尔纳克一九五六年所写的抒情诗《夜》的最后一节,原文如下:

别睡,别睡,艺术家,

不要被梦魂缠住,

你是永恒的人质,

你是时间的俘虏。

此书在国内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名字改为《和帕斯捷尔纳克在一起的岁月》。本文本节讲述内容出自该书,可以自行查对。

提醒:以上内容未经过前苏联官方确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帕斯捷尔纳克命运异曲同工的是另一位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

布罗茨基的父亲是海军军官,因为是“犹泰人”,二战一打完就不得不“退役”。

父亲“退役”后,家里没有了生活来源,1955年,15岁的布罗茨基辍学干各种零活。诸多零活里,最赚钱的是背尸工和给杂志投稿。

布罗斯基的诗歌写得非常好,一下子就轰动了,竟然还传到东欧去了。

出了名的小小少年布罗斯基,立刻被瞩目,这中间有人邀他参加了一个讨论诗歌的小团体。赫鲁晓夫还是同志的时候,这个团体是青年人的典范,赫鲁晓夫摘了同志的帽子“下课”了,这个团体就是流氓团体了。

团体成员抓起来一查,居然都有背景,不是高官大公子,就是显贵小太妹,唯一没背景的就是布罗茨基。抓人时动静挺大,总得有个顶缸的吧?于是就把这个顶缸的任务交给了布罗茨基——你不是能背尸体吗?这回让你顶个缸,这个以诗歌为掩护的流氓团体,你就是首领了。

于是,1972年布罗茨基被驱逐出境。布罗茨基辗转到美国,在密执安大学担任住校诗人。

啥叫住校诗人?美国大学还得找个诗人住校吗?

其实很简单,布罗茨基一个背尸体出身的孩子,穷啊,也没练过气功,真的没钱在美国买小房子,密执安大学出面给他安排了住处,这就是所谓的“住校诗人”。

住校之后布罗茨基跟克格勃对着干,专门写讽刺世界最牛情报组织的诗,其中有很多被中文译者译成笑话,在网上流传。

克格勃段子,别说你没见过。

1987年,布罗茨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领了奖金在美国买了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没住几天就暴毙了。一种说法是他真的死于突发性心脏病,一种说法是他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

后一种说法,前苏联官方也没有证实。

约瑟夫·布罗茨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瑟夫·布罗茨基

两个前苏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故事讲完了,苏联解体后没有好的文学家,文学作品这段时间里拿不上台面,原因清楚了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坚冰也非一日之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坚冰也非一日之功

前面说过,按照地缘政治地理概念来划分,前苏联一共有六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剩下的三位里有两位还不算悲剧。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不是悲剧,因为他在十月革命后就侨居法国,得奖却是侨居后的事情,那就得奖吧,这个可以算苏维埃的荣誉。

另一位是著名的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就是老肖写的。老肖也不怎么死活不被苏斯洛夫同志瞧得起,苏斯洛夫委派大名鼎鼎的高尔基同志往死里整老肖,幸亏老肖有个能挡事的老迷弟,名字叫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否则,十个老肖也弄死了。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还有一位得奖的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他是悲喜剧。

索哥就是胆子大,习惯顺嘴跑火车。斯大林还活着呢,他居然敢说留着胡子的“老板”是坏人。就因为这句话,爱写点小作文的炮兵上尉直接进了集中营。要不是德国鬼子早早被打败,索上尉赤手空拳去前线趟地雷也是可能的。其实,无论在苏联还是在其他地方,留胡子的人特别多,希特勒不是也留着小胡子吗?留胡子的老板可不一定就是斯大林。但是,克格勃说是,就得是。

集中营出来,索大哥还是不长记性,有事没事写了一本叫《古拉阁群岛》的书,地名虽然是假的,里面的人名却是真的,索哥非常勇敢地写了前苏联某文学家的故事,而且写的有点狠。

赫鲁晓夫在位的时候,为了把斯大林的威望搞掉,重用索大哥,写写文学家的糗事不是事。在前苏联各路领导人的眼睛里,文学家与宠物差不多。

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为把赫鲁晓夫的威望也废掉,索大哥只能驱逐出境,谁让他不长记性来着?谁让他嘲弄伟大的宠物来着?

据说,索大哥最近又说了CIA又如何如何利用他了,好长时间没注意索大哥了,他说没说过我并不知道。

其实,索大哥说过没说过CIA的话都无所谓,因为他习惯满嘴跑火车。索大哥曾经多次亲口说过,他在集中营的时候自己治好过自己的癌症。

没医没药没设备的情况下,索大哥是咋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又是咋治好的?我也没练过气功,上哪儿知道去呀?

单只一条记得牢,只要索大哥说的,我都当小说看,小说不是回忆录,也不是斯韦特兰娜的纪实文学,可以虚构,可以编。

自己也留着胡子的索尔仁尼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己也留着胡子的索尔仁尼琴

都说到这里了,你还认为前苏联解体后四十年没出诺文奖得主稀奇吗?如果您还认为稀奇,我只能说:请爱惜你的脑壳,好好保留吧,这是全人类的宝贝,名叫“非文化纯物质”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