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签署“互助协议”,是这一代年轻人感受和传递社会温情的独特方式。

——女同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赞、在看,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这个世界走得太快,快到父母那一辈,拼尽全力也赶不上。”

医院在线挂号、餐厅扫码点餐、车站网购车票......这些在年轻人看来已司空见惯,但却成了老年人的绊脚石。一些老年人正在努力适应时代步伐,但更多的他们仍茫然无措地停留在原地。

科技迅猛发展,年轻的人们陆续登上时代巨轮乘风破浪,但有些人似乎被遗落了。

不久前,“我自愿签订出门在外互帮父母条约”的话题冲上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热搜视频中,一位女孩看到一个行动不便的大叔正要登上高铁,她主动上前帮他将行李搬上了台阶。

有人称赞年轻人的善良和温暖,也有人提醒女孩要注意自身安全,更多的声音呼吁签署《在外互帮父母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微博@生活帮

01

现代社会的“赛博协议”

时间倒流回几年前,人们曾因“扶老人反被讹”事件而对帮助老人产生芥蒂,在“出手相助”之前,还要经受着“灵魂拷问”——“扶不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此都有明显的反对倾向。

此后,民法典出台“好人条款”,最高法支持见义勇为,人们对于社会正义的期待曾一度需要靠法律维系。

但《在外互帮父母协议》似乎为这个争议写下了句点。

没有签字画押,没有法律监督,协议规定,在确保签署人自身财产及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己所能帮助彼此父母。这一次我帮助了你爸妈,有可能下一次你就会帮到我的爸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抖音@再讲一万遍

由此及彼,很多人也想到了自己父母的不易,于是在评论区纷纷约定,在外都帮帮各自的父母。

前段时间,一则大四女孩独自接在外打工的妈妈回家过年的视频,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当得知妈妈不知道怎么回家,也为了多赚点钱不想回家过年的时候,这位女孩挂断电话后立马买了机票,悄悄地跨越了1600多公里,飞到妈妈打工的城市。看到突然出现的女儿,妈妈先是短暂地错愕,然后充满惊喜地笑了起来,接着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抖音@啊啾(大四返乡版)

评论区的网友们狠狠共情,哭得稀里哗啦:

“非常理解为什么要亲自去接妈妈,深怕妈妈一路上低着头不断地给别人说对不起,也怕妈妈遭遇别人的白眼骂她没文化,最怕的还是因为别人的区别对待让她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抖音@卡尔文老师、@不要掉头发了

也有人提出疑惑,这个路口你帮了,还有下个路口呢?互联网兄弟姐妹纷纷出动:“下个路口有千千万万个我”。

签署在外互帮父母协议,似乎成为了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但面对陌生的人,人们总会面临人性的诘问——帮还是不帮?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并无定论。

然而,自古“亲亲、仁民、爱物”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家庭、社会、自然的伦理要求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早在千年前,古人更是签下了契约。

而如今,“在外互帮父母”的协议背后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善意和责任,更是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见证和传承。

02

自愿签署协议的年轻人

在当代社会,年轻一代常常被贴上“垮掉的一代”的标签,相对于上一代人,年轻一代似乎少了一点朴素,少了一点踏实,看上去更强调个性的自由,追求生活的舒适......但这一称谓似乎并不完全准确。

他们并不是时代的看客,他们也努力承担着自己的责任,也正在撒播善意。只是,成长背景的不同,让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集体印记。

仔细观察,年轻人是网络空间的主角,是发起《在外互帮父母协议》主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抖音@MJB、大地瓜呱呱

他们大部分的善意,来源自“于心不忍”的同情,看到老人孤独、无助的样子,内心无法置之不理。

有网友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腿脚不便的奶奶,奶奶的家比较偏远,因为担心奶奶的安全,他和朋友决定陪奶奶多坐几站。下车时,他们说与奶奶同一站下车,也到家了,奶奶这才放心地表达了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抖音@我不是王子龙

就连内心大写“生人勿进”的“i”人,也在努力突破“心理障碍”帮助陌生的“爸妈”。

比如这位“i”人网友,在坐公交去火车站的时候,碰到了一对焦急去高铁站的叔叔阿姨,于是鼓起勇气问需不需要帮助。最终,在这位网友的帮助下,他们顺利打到了去高铁站的出租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小红书@别烦瑶瑶

似乎,帮助陌生人的父母渡过难关,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倡议发出后,更多的人帮助地铁站里不会过票闸的老人顺利进站,在医院帮助不会挂号的老人办理手续,帮助老人使用公交乘车码乘车......还有人在人流中接过老人手中的大包小包默默送到检票口,然后悄然转身匆匆赶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抖音@卡布达鸭

当然,爱的付出者,也将会成为爱的受益者。

就像这位帮大爷修手机的网友,大爷坚持帮她付款,糖葫芦店的老板也为之感动,免费送给她一串糖葫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抖音@杜云朵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社会,年轻人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和急速增长的生存压力。他们不仅要面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经济状况,还要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这种责任常常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困难和压力。

许多年轻人都曾面临过这样的生活情境:下班回到家,一不小心打翻了碗碟,撞倒了衣架。生活的琐碎与工作的疲惫,会让人瞬间感到无法承受。有人在网上发帖称“感觉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怎么去照顾父母”,更是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

在外互帮父母,在传递和传承善意之外,何尝不是一种年轻人养老压力的缓冲。

让每一位父母都能更有尊严地生活时,转过身,我们或许才能更好地涌入人群中奋斗。

03

跨越数字鸿沟

其实,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地让父母跟上时代。

更新加速的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应用,让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面临各种各样的“第一次”,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第一次”所造成的迷茫和恐慌会被放大。

比如,同样是坐高铁,年轻人早已轻车熟路,一些老人却可能是第一次,不会买票、不会进站,就算坐上了高铁,也不敢乱碰,只能局促地坐在原地。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年人可能面对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操作困难,对于互联网购物、在线银行等新的生活方式感到不适应,甚至不知如何应对。

前不久,山东一位大爷不会调整座椅,在高铁上坐得笔直。一位细心的年轻人看到这一幕,主动走到大爷身边,帮大爷调好座椅靠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抖音@F.

像帮助老人调整座椅一样,“陌生人父母互助条约”所适用的,其实多数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抖音@悲伤大列巴

但这些社会的截面,映射出一个现实:老年人与时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数字鸿沟”。

“别让父母一个人去医院”的话题,曾一度冲上热搜。有位网友在医院看到一位阿姨拿着检验单和缴费单手足无措,不知道去哪里缴费,尽管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了,仍然能够看到他们的吃力和不安。

许多网友感同身受:

“不只是父母,我一个年轻人也经常被线上线下的操作搞得晕头转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微博@阿衡家有言妖精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代的帮助似乎变得尤为重要,而“陌生人父母互助条约”恰恰为社会老龄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跨代”助老方案:

如果每个踌躇不安的老人身旁,总会有陌生人热心伸出援手,小小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了。

更为重要的是,当一个更加关爱和包容的社会环境出现在人们眼前时,老年人或许更能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尊严。

“到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达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20%。”

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老去,科技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不能因老去的速度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就将这一部分群体抛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深究“陌生人父母互助条约”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时,我们会发现,这不仅是对跨代互助、弥合鸿沟的思考,更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重塑。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疏离。传统的亲情、友情渐渐被虚拟社交所取代,这使得陌生人之间的互助显得尤为珍贵。

“陌生人父母互助条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心扉,重塑了社会关系的面貌。这种互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也是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当一个陌生人主动为老人调整座椅时,他所传递的是一份真挚的关怀和善意。

从网络社会的B面来看,互联网的普及也消除了地域限制,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代际交流的桥梁。通过网络,更多人可以低成本地参与赡养老人的行动。

在网络的赛博空间里,爱心接力、签署“互助协议”,是这一代年轻人感受和传递社会温情的独特方式。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在外互帮父母条约》,你接力了吗?

2、中工网:“陌生人父母互助条约”:传递善意是最好的感谢

3、澎湃新闻: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需要哪些“适老化”改造?

4、澎湃新闻:大学生接妈妈回家过年 为爱奔赴也是精神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日互动

你签署“在外互帮父母协议”了吗?

评论区告诉我8~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