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的乐观如针扎,让喜欢做梦的星巴克醒了。

5月1日,星巴克发布糟糕Q2财报打破全球各国分析师预期。营收85.6亿美元,同比下降2%;净利7.7亿美元,同比下降15%;中美两大核心消费市场均遭遇了门店销售额的下滑,在中国市场,下滑幅度高达11%

星巴克股价随之于当日暴跌近16%。超1150亿市值瞬间蒸发,成就4年内最大跌幅历史。

最关键的是,星巴克还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官方网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官方网站

1

高端战略的“失灵”

星巴克,一手将咖啡打造了小资情调的代名词。曾经,星巴克的每一间门店都是城市风景线的一部分,手持电脑往店内一坐就是“精英白领”的画面感。

曾经有多风光无限,如今就有多泥潭深陷。

大摩、德意志银行纷纷下调了对星巴克的评级。而这在中国市场上,暴露出的是星巴克在市场战略上的水土不服,不仅是与竞争对手的较量,还有自身策略的执行。

 图片来源:市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市界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这次滑铁卢,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瑞幸和其他咖啡品牌的迅速崛起。

不久前,来访中国的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嘴硬地表示星巴克没兴趣加入价格战,但就在星巴克公布最新财报的前几天,“9块9的风终于还是卷到了星巴克”却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不仅陆续向消费者派送了“39.9两杯”、“49.9两杯”等优惠券。在不少电商平台上,星巴克也推出了“106元、103元/5杯”、拼团等优惠。

面对国内本土咖啡品牌“9.9价格战”,星巴克的促销力度显得不痛不痒,而且以价换量更与自身高端品牌定位相违背,在两边不讨好的情况下,品牌形象自然大幅度受损。

本来就岌岌可危的消费者下单情况,波及到了线下小资消费群体,当季星巴克咖啡馆客流量下降了6%。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官方网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官方网站

另一方面,随着瑞幸咖啡等品牌“超光速”般的扩张速度,中国市场的咖啡认知也随之迅速提升。这也造成了咖啡的可选消费属性暴露

在过去,一定程度上星巴克属于国内咖啡的壁垒,许多国人提及咖啡店只有两个选择:星巴克或者其他咖啡。消费者无路可选。

但如今,咖啡消费选择权真正回到了大众手中。咖啡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加之全球经济放缓带来的弹性消费降低,消费者减少咖啡消费是必然之举,特别是高价的星巴克“高端”咖啡。

业内人士比较说明,星巴克的中国售价几乎可以说是全球最高。比如,日本、韩国的人均GDP是中国人的2.5倍以上,但日韩的星巴克价格却低于中国,如一杯星巴克中杯拿铁在中国卖30元,在韩国只卖27.25元。如果按照人均GDP倍数简单换算,中国星巴克的定价实际是日韩的3倍、美国的4.5倍。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

星巴克打不起价格战。星巴克自营模式是优势也是劣势,就算在供应链端的再优化,也避免不了它在成本价格过高,对拼国内走加盟路线的咖啡品牌必输无疑。

星巴克在时间上也等不起。每个咖啡品牌都看得到,中国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咖啡增量市场。但据了解,瑞幸咖啡的销量和门店数量已经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瑞幸目前资金充裕,经营着大约1.3万家门店,其门店数量大约是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的两倍。

价格下探是星巴克力图换回局面的浅尝辄止,星巴克一直比任何品牌都努力“读”懂中国,但从业绩上看,消费者并不买账。

2

第三空间名存实亡

星巴克其实十分重视中国市场。从2022年9月起,星巴克就提出要在中国加速扩张,到2025年达到9000家门店数。2023年星巴克中国增加了885家门店,2024年一季度星巴克净新增门店118家,同比增长14%。

在星巴克的拓店思路中,县城是最重要的板块。过去一年,星巴克一直在拓展自己在中国市场的边界,向更下沉的市场进军。

据悉,星巴克以平均9小时就在三四线城市开一家店的速度,包括西南山区、内蒙古草原、东北边陲小镇。

不过,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小镇精英还没好好体验品质,门店就被下沉市场拉低了服务水平线。

星巴克的下线城市门店,被形形色色的群众“占领”,赋予了星巴克众多全新用途。

据报道,一家位于上海中潭路地铁站附近的星巴克,成为围棋棋友们的根据地,每周一、四、六下午,这里都会开展业余棋赛。现场几乎座无虚席,除了对弈双方,还有人站在一旁认真观摩。

在武汉,有人把纹眉摊搬进了星巴克门店。三张躺椅依次排开,顾客躺在椅子上,纹眉师则专注地进行操作。

 图片来源:B站@俊哥无滤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B站@俊哥无滤镜

“第三空间”也是星巴克成为小资情怀代表的标签之一。

它为消费者提供的一个除了家庭和工作之外的社交场所,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个“非正式公开场合”。

这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文艺青年”力捧。但如今的“社交”场景化,明显不是星巴克能预见和想要的

而且为了追求规模和效益,被拉低“水平线”的星巴克在一些门店的装修和服务上也进行了简化处理,这使得消费者对于“第三空间”的体验感更加大打折扣。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官方网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官方网站

不仅下沉市场门店无法有效高端化,一线城市门店大量精英流失,以卖情怀为主的星巴克,连产品也创新不足,尽管星巴克早就看到了网友的骂评:又贵又难喝,喝完肚子痛。

星巴克一直在尝试推出新口味和新产品,但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变化、文化背景、城乡区别,都与全球市场不同,导致了中国消费者对咖啡的接受度仍需一定的教育时间。

但等到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喜爱”上星巴克的味道,那时或许星巴克以及“第三空间”情怀已经不复存在。

这场千亿危机,不仅仅关乎金钱,更关乎其品牌声誉和生存问题。

参考资料:

《“9块9的风”,终于吹到了星巴克》市界

《股价创4年最大跌幅,星巴克的天花板到了》读懂财经

《星巴克闪崩!一夜蒸发1150亿元!》 食品观察家

《瑞幸你再逼下去,星巴克就要撤出中国了》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