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禾想要跟大家讨论的是,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个话题,

虽然大多数人都不止一次听闻,

但是最近青少年安全问题频发,

让以往只关注女性安全的我,

想要写一写那些“青春里的痛”,

父母、内卷、压力、感情,

正在一步步的将这些孩子,

驱赶到悬崖的边缘,

等待最后一刻的爆发......

今天有一个话题占据了知乎热搜第三,那就是“45岁中年男子伪装潜入QQ群”,我原本以为这是一个中年大叔的恶趣味。

没想到在这背后,却隐含了一个让阿禾几度落泪的故事,也揭开了这群只有普遍只有十四、五岁孩子的内心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名叫徐世海的45岁中年人,之所以会潜入满是初中生的QQ群,是因为他也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儿子。

每天在群里试图强行融入的他,看着这群孩子一起吐槽学校、聊明星电影、交流游戏攻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世海当然有自己的目的,促使他做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在去年5月12日,他17岁的儿子从顶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儿子的去世,让他开始怀疑人生,他怎么都想不明白,平日里性格开朗没有烦恼的儿子,为什么会用这种极端方式结束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将自己伪装成“普通的孩子”,潜入这些年轻人的内心,寻找有关于儿子自杀的真正原因。

在群里只有一类对话,能让围观的徐世海瞬间加入讨论当中,那就是当有人发出“想死”、“活着没意思”这样字眼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总是第一时间向发言者提出好友申请,并且在群里对他们好言相劝,但因为暴露身份导致他被踢出群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开始学习网络用语,聊天的时候加上“战术性粗话”,甚至在附近中学放学的时候,蹲在角落偷听孩子们的对话。

从一开始探寻“死亡密码”,再到后来“网络救人”,这样的转变让他逐渐了解了孩子的内心,也让他开始后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些人会公开传递消极思想,包括“让生命重来”、“父母老师无用”、“想改写人生”等等,让这群涉世未深的孩子陷入绝望的边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徐世海拯救过的孩子有很多,,他们都在只有十四岁的年纪中,遭遇了比成年人还要多的心酸。

有因为父母压力,深夜爬上宿舍楼顶,想要重新开始人生的男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被同学掌握隐私,长期勒索最后生活费所剩无几,对生活毫无希望的女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遭受欺骗,被迫写下欠条拍下隐私照的女孩,不敢告诉父母的她,想要一死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儿子去世后,他才理解了当代孩子的压力,按照他的话来说:“就像一个汽油桶,早已积满了油,就差一个火星把它引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里,阿禾也开始回忆起自己还在十四五岁的那个年纪,这是一个被所有家长称为“叛逆期”的年纪。

几乎所有孩子,在这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特殊的烦恼,但正因为“叛逆期”三个字,所有问题都被掩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人始终不能理解,一个不用赚钱不用勾心斗角的年纪,何来那么多“无病呻吟”,于是这些孩子就被打上了“不懂事”的标签。

但是一幕幕正在上演的惨剧,让所有来不及后悔的人开始反省,就比如这两天舆论鼎沸的“成都49中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撇开这个事件当中的其他要素,我们只关注这个孩子之所以会坠楼的原因,目前所有谜团都已经被解开。

男孩坠楼之前,他曾到过学校负一楼的水泵房,拿起小刀多次将自己的手腕割伤,随后又来到了实验楼五楼一跃而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引发的舆论,让阿禾感到颇为讽刺,所有人都企图用“阴谋论”来伤害无辜的人,却丝毫没有人在意这个男孩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那些QQ群里被父母忽略的孩子们一样,在所有人眼里他们都是性格开朗、积极向上,没人会相信他们会亲自走上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倒是那些一次次质疑他们的人,一次次让他们失望的人,亲手将他们赶上了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记得2019年那个上海17岁男孩吗?在和母亲的争吵中,他毫不犹豫的打开车门,奔向桥边一跃而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过程持续不过几秒钟,看不出来他有一丝迟疑,看不出来他有一丝后悔,就那么直直的落在了地面上。

之所以他会有这样极端的行为,是因为在学校当中与同学发生矛盾,受委屈的他没有被母亲安慰,反而是责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一出就引起了网友讨论,有人怪罪母亲不懂得理解孩子,有人惋惜孩子太过冲动,但事已至此孰是孰非已经不重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人都将在悔恨中度过一生,所有人依旧是惋惜过后按部就班,没有人真正愿意去了解他们的内心。

我也曾和大部分人一样,在刚踏入社会时,觉得校园里经历的那些都是小儿科,压力什么的都是“无病呻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当我一次次看到这些惨剧,一次次看到无数父母的悲鸣后,才意识到每个年纪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痛,他们不应该被忽视。

在去年有一个词出奇的火,那就是内卷二字,它普遍被形容为社会和职场的竞争,但有一个群体却被忽略,那就是学生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讲究“素质教育”的年代,等待这群学生的是“全面发展”,读不完的辅导班,上不完的特长班,都在一点点挤压他们的内心。

他们早已不是那个只知道学习的“榆木脑袋”,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却试图将自己所有遗憾强加在他们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大人都是由孩子长成,曾经拥有的少年心气却被时间消磨,哪怕惊心动魄也变得平平无奇,于是他们依旧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一道隔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希望为人父母,面对孩子可以蹲下来,保持和孩子视线一样的齐平的高度,不再扮演的高高在上。

然后用行动证明:这个世界还有人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