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和1920年,列宁连续两年提出“归还中国领土”的建议,但无一例外地都被北洋政府直接拒绝了。

收复故土,这是留名青史的大好机会,北洋政府为何就如此“糊涂”呢?

原来,在归还故土的同时,列宁还附带上了两个要求,一时间让人无法判别,这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那么,沙俄从我国攫取了哪些土地?列宁是真的想要归还土地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峰回路转?列宁要归还“失去的土地”

1917年,西伯利亚大雪纷飞,放眼望去,莫斯科城银装素裹。但是,苏俄人的内心却是火热的。

在这一年,伴随着列宁的振臂高呼,一个全新的政权呼之欲出;搭配着圣彼得堡的一声炮响,苏维埃政权在11月份正式宣告成立,史称“十月革命”。

隆冬虽是寒冷,但苏俄人却从内心深处感到了极大的温暖。从1917年的冬天起,他们改称自己是“苏维埃人”。许多人剃去了留了多年的胡须,剪短了为抵御寒冬所留的长发,意欲“从头开始”。

莫斯科城市里的居民,他们没有人的脸上不挂着笑容;面对着迎来新生的苏俄,列宁也信心满满,向世人昭告“苏维埃政权是一个全新政权,它不同于昔日暴虐的沙俄,苏维埃政权对过去的一切不等条约不予承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番言论,列宁并非是说说而已。他在1919年起草颁布了针对中国的宣言,旨在说明一点,那就是“沙俄侵占的中国土地,苏维埃政权不予承认,将全部归还给中国”。

消息传回国内之后,国人振奋不已,一些报刊纷纷宣扬列宁人格魅力的伟大;

许多生活在东北的国人甚至潸然泪下:由于沙俄的大肆掠夺,他们很多人被迫离开故土,只能偏居在如今的东北三省。遥望故乡,却不可得。而今看到了落叶归根的希望,怎能不动情呢?

回首那段历史,沙俄本与满清王朝相距千里,彼此还没有相接的领土。但是随着实力的增强,沙俄人的野心也随之不断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世纪中叶,沙俄人在东西伯利亚地区建立军事要塞,陈兵千里,日夜操练。并趁着满清王朝刚刚统一中国、立足未稳的时机,屡屡进犯我国的黑龙江地区。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立国之初,康熙大帝虽然知晓沙俄人在清朝边境处肆意妄为,但是忧心汉族人不服满族人的统治,便不敢加兵黑龙江地区,只能每夜忧心,难以入眠。

直到17世纪末期,康熙帝在紫禁城上点兵数万,意欲反击沙俄,重新夺回边疆领土。最终,在雅克萨之战中,满清王朝击溃沙俄的远征军,一展雄威。

此后,中俄边境相安无事近两百年,百姓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却是幸福的。

如此祥和安乐的氛围,一直持续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爆发之时。而此后,东北地区便陷入了当地人口中常说的“黑暗日子”。

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清朝的软弱无力被无限放大。

趁着清朝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对清朝边疆地区垂涎欲滴的沙俄人也就不再掩饰自己的野心了——沙俄以欧洲国家的身份,搭上了“列强”的快车,肆意染指我国领土,逼迫清朝签订了一系列割让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列宁所不承认的,正是这段时期的不平等条约。

十九世纪中叶,祖国大地山河垂泪:黑龙江口的庙街在沙俄人的炮火下变成废墟,其那富有诗意的名字也被改成“尼古拉耶夫斯克”,显得僵硬而无趣。

此后,沙俄人以尼古拉耶夫斯克为大本营,强行侵占了黑龙江下游地区。

世代生活在黑龙江下游的百姓无不掩面而泣,而他们迎来的只有沙俄人的嘲笑讥讽。那个年代,黑龙江六月飘雪,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国人,他们的希望在哪里呢?被老百姓尊称为“天子”的皇帝正忙于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纠缠呢。至于黑龙江下游的沦陷,满清已经是顾及不上了。

《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伊犁条约》……软弱清朝在沙俄的威逼利诱下越陷越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拱手相让。

呜呼!自秦汉大一统时期起,神州大地上的先辈们开疆拓土,方才有了满清立国之初的辽阔疆域。先辈们千年的基业,竟是一朝葬送在清朝的手里。几十页纸的条约,就将历代将士们几百年的努力抛弃了。闻者落泪,听者伤心。

因此,当列宁宣布归还土地的消息时,东北边地的居民们载歌载舞,他们的眼眸中闪着光芒,对即将到来的崭新生活充满了希望。

然而,与百姓们的欢腾雀跃相比,当时的中国政权的掌舵者——北洋政府,却是显得犹豫不决。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