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一个年轻而伟大的奇迹矗立在滚滚长江之上。

那就是三峡大坝。

如今距离大坝完工,已经过去十几年时间。

这十几年中,这座经过四十年探讨,历时十二年,耗资两千亿建设的宏大建筑,成功的收回了经济投入吗?

而作为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三峡大坝又有怎样的过去和历史渊源?

让我们接着看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大坝的构想,最早见于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

1918年,孙中山先生三大著作之一的《建国方略》正式完稿。其中,中山先生特别提到了,要在长江主干河支流的各个关键节点建设堤坝,以期不时之用。

那时正值护法运动轰轰烈烈,中山先生百忙之中都抽出时间把建设大坝的事宜写在国家规划上,其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为什么,在如此紧要的关头,中山先生仍然不忘如此普通的水利设施建设呢?

答案是明显的。

因为洪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历史上因洪灾频发而闻名。

这是中华民族历来的心腹大患。

长江流域的洪灾,往往由夏季的持续强降雨引发,加之上冰雪融水的增加,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时常不定期的面临洪水威胁。

特别是在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降水量骤增,长江水位急剧上升。

一旦长江水位超过防洪堤坝的承受能力。

灾难性的洪水泛滥将无可避免。

这一点,已经被历史多次证明过。

185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水侵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洪水破坏性之大,影响之深远,在整个有记载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中,也是罕见的。

据历史资料记载,这场洪水直接导致了长江流域大范围农田被淹,房屋倒塌,交通中断。

无数人流离失所,人员伤亡极为惨重。

洪水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的严重受损。

大量农田被毁,食物短缺,粮食价格飙升。

同时,房屋倒塌导致无数家庭失去避风港,商业活动也随之几乎停滞。许多商人和手工艺人因洪水而破产,社会生产力遭受重创。

1852年的长江洪水给人留下的惨痛集体记忆,被一代代口耳相传下去。洪水的惨状和后果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传播,成为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建立之后,长江洪灾依旧屡见不鲜。

1931年,由于持续的强降雨以及极端天气导致的大规模冰雪消融,长江流域再次发生大规模洪水泛滥。

据历史记载,此次洪水造成了约30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高达数亿美元。

洪水退去后,疾病和饥荒又接踵而至,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影响。

这场洪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随后的1954年,长江再次发生特大洪水,造成3.3万人死亡,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洪灾,这个并不友好的自然现象,就这么铭刻在了长江流域人民世世代代的记忆中。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无法抹去的痛苦。

1954年长江洪水报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只要国家生产力得到空闲,中华大地上的最高领导人就会试图重开水利工程的议题,以此实现长江流域地区的长治久安。

这一举动,从封建时代就开始了。

封建时代并不缺乏杰出的领袖和能人,诸多帝王将相都曾尝试过对于洪涝问题的治理。

但是大部分都失败了。

原因很简单。

农耕时代的生产力是无法满足大规模工程的建设要求的。

尤其是对于长江这样的世界级长河。

这里要纠正一个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人常常把长江黄河并列在一起,这在文化领域中尤为突出。

古汉语中,“江”特指长江,而“河”特指黄河

其他的江河湖海统一称呼具体名字,不存在其他指代情况。

在长久的文化熏陶下,我们似乎把这两条差异甚大的长河在规模上画上等号了。

实际上,长江黄河的流量规模差距很大。

其中差距,可以称得上天差地别。

根据资料显示,黄河的年均径流量大约在350亿立方米左右,即使是径流量最高的年份也不过600亿立方米。

相比之下,长江的年均径流量,一般接近10000亿立方米。

几乎是黄河巅峰径流量的二十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光是长江诸多大型支流中,径流量超过黄河的也不在少数。

其中,包括岷江、汉江、嘉陵江在内的九条支流,都在径流量上常年超过黄河。

这使得长江治理难度,比起黄河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同时,在宋朝之前,全国经济政治中心统一汇聚在北方地区。

确切的说,是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河南,山东,山西,山西以及河北地区。

那时的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还只是不开化的偏隅之地,主要作用是流放犯人。

这种情况,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实现了完全的逆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历史学界的界定,1449年是明朝中期的开端,而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之前几千年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黄河流域附近。

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历来就是聪慧的。

把国家资源放在长江流域的治理和修正上,从经济上讲不划算,从难度上讲很大。

于是,历代大一统王朝统治者,几乎都把洪涝灾害治理的目光放到了黄河流域,而选择性的长江流域进行忽视。

对于黄河流域的治理,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综合史料来看,在黄河上建造大型堤坝也是古代生产力很难满足的。

一般来讲,古代人民对黄河的治理以清淤疏导为主,直接性的堤坝建设实属下策。

就算这样,很多时候这种工程也是耗尽国力的跨时代生产力举动,一招不慎就可能爆发革命和战乱,甚至不乏王朝倾覆的风险。

所以,历代王朝即使是鼎盛时期,对于黄河治理也是慎之又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两岸绵延上千里的黄河大堤工程,那是个意外,其中有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

这跟黄河的特性有关,这里就不大篇幅赘述了。简单来说,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量的泥沙沉淀抬高了河床,从而导致了这一地区黄河水位远高于地表这种空前的“地上河”现象。

为了生活下去,抬高两侧河岸是没有办法的事。

这个工程延续了上千年,历代封建王朝几乎全部都对黄河大堤进行了周期式的规律整修。

因为没有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工程主要是抬高河岸,所建成的堤坝并不直接受到河流地势落差产生的冲击,农耕时代的生产力水平还勉强可以实现。

但是,即使是黄河,在河中心建大坝这种截江断流工程,也没有任何一个古代王朝成功过。

第一个真正实现对黄河截流工程的,还是1957年黄河三门峡截流工程。

那时候中国已经迈入近现代。别说古代,近代历史都结束了。

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生产力面貌。当文明进步到工业时代后,人类才看到了截江断流这种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能。

毫无疑问,堤坝是防洪蓄水最优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长江上建立巨型堤坝被孙中山先生记在了心里,并以文字形式记录到了1918年定稿的《建国方略》之中。

遗憾的是,中山先生还未完成此等壮举,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建国之后,原国民党华北地区军事总负责人,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长傅作义在考察全国水文情况时,曾上报国务院,试图重提长江流域巨型堤坝建设计划。

但是,新中国创立伊始,百废待兴。

这种耗费巨大且工程难度系数极大的水利设施,显然不是当时的物质条件能够完成的。

于是,计划被迫长久搁置了。

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改革开放六年之后,国家气血终于在有效的补充之下缓过劲来。理所当然的,当年被迫搁置的工程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安排。

但是新的问题又再次涌现了出来。

所有人都知道,长江流域必须进行改造,通过一系列水利工程彻底解决绵延了几千年的洪涝灾害问题。

但问题是,

在哪里开工?

工程要多大规模?

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中央和长江流域各省要为此付出多少成本?

为了研判这些问题,各种高级别的三峡工程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层出不穷,全国各方面的权威人士汇聚一堂,各抒己见。

研讨的专家很快分成了两派。

三峡工程专家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派支持建设,另一派则是反对。

支持派系认为,三峡工程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防洪安全和电力供应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山先生原有的设计规划中,三峡大坝只能充当巨型堤坝,发挥蓄洪排水作用。

时代总是在进步,七十年的科技发展为三峡大坝带来了新的功用性。

发电。

一百五十米高的落差天然性的创造了巨大的动力势能。根据建成后的统计资料显示,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达到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达到847亿千瓦时。

这不仅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还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了环境污染。

当然,电力问题只不过是这个伟大成果的一点点添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三峡大坝的建成能够有效控制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提高防洪标准,保护下游数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旦功成,长江对待人类阴晴不定的面貌将一去不复返,长江中下游人民饱受了几千年的洪灾忧患也将一扫而空。

那种指望着老天心情决定的旦夕祸福,再也不会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反对派系则担忧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移民生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旦营建三峡大坝,四川、重庆、湖北等地的一百三十万民众必须放弃祖祖辈辈生活了数百年的土地,根据建设要求,进行一场人类历史上也少见的迁徙活动。

移民的搬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重建,其中的复杂性不言而喻。

上百万人要穿衣,要吃饭,要就业,要生活。如何妥善安置这些移民,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发展,这是巨大的挑战。

国家的压力很大。

相比之下,虽然生态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也是小事了。

毕竟,天生万物,本就是供人享用的。人类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因为保护生态,而置几千万人于不顾的故事。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支持的声音压过了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经过国务院16个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个科研施工单位、11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审查通过,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蓄水位为150米的三峡方案。

历经六十余年,承载长江流域人民上千年期盼,三峡工程建设终于进入了施工准备阶段。

但是,一个直接的问题摆在了建设人员的面前。

如此大的工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到底该怎么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三峡大坝的建设,几乎是没有有效参照的。

因为长江流域的地理结构,在世界层面上也是很独特的。

世界上不缺少建筑巨型堤坝的案例,如美国胡佛大坝;清淤开河改道贯通的案例,黄河流域自古以来案例就不少。

但这些建设经验无法照搬到三峡大坝的建设上去,因为地理结构不同。

即使参与工程的都是久负盛名的建筑学界大佬,一时之间也犯了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专家们达成了共识。

既然直接建设三峡大坝有困难,为什么不先建个小的试点一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成功了,直接可以照搬经验进行建设;如果没有成功,也可以吸收经验教训,节省成本,避免开工之后再出现其他问题。

国务院相关部门听取专家意见后,决定先进行一个试点建设,地点选在了长江西陵峡出口的湖北宜昌。

那里有一座建设了一年就被迫停工的水利设施,刚好可以用来检验目前施工能力。

那个设施的名称,叫做葛洲坝水利枢纽。

日后建成的它,将得到“长江第一座大型水电站”的美名。

1988年,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完全竣工。

这标志着,原有的工程计划是可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修建高程185米的三峡大坝。

两年后,三峡工程的主体设施——三峡大坝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建设。

那一年是1994年。

所有人都知道这项工程的浩大,但是却没想到竟然如此浩大。

没想到,一干就是十二年。

2006年,三峡工程全线竣工。

三峡竣工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座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最终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水利建设历史,交上了最完美也是最后一块拼图。

长江流域延续了几千年的水患问题也由此基本画上句号,得到永久性解决。

以湖北,安徽,江西,江苏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将不再面临随时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

同时,三峡大坝的建立,还有效的避免了汛期长江黄河连成一片从而对北方地区的洪涝影响。

中国人再一次创造了历史。

一个饱受洪涝蹂躏的时代结束了,一个经受了几千年洪灾的民族站起来了!

巨大的成就,一定是伴随着巨大消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大坝建设耗资甚巨,从设计到具体建设总共花费两千亿不止。

很多人有疑问,这笔两千亿的工程经费,到目前为止到底收回来没有?

答案是肯定的。

三峡大坝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保证了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有力的巩固了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核心的地位,侧面支持了外资进入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很多洪灾造成的财政开支不需要了,这同样节省了一大笔钱。

仅仅这一项,就足以值回工程建设成本了。

毕竟,商业最重要的不是利润率的高低,而是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三峡大坝的建设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在发电收入这一部分,三峡大坝依旧表现的极为出彩。

根据相关报道,三峡电站的建成,不仅在电力供应上为国家节省了巨额的能源成本,而且通过售电所得,为国家创造了持续稳定的财政收入。

电站的年均发电量达到847亿千瓦时,按照年均电价计算,每年的直接经济高达几百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三峡大坝在防航运等方面的效益,也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改善的航运条件,使得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极大地促进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实,就算三峡大坝没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反而需要源源不断地财政倒贴加以维持。

那也是值得的。

因为它的存在,拯救了很多人命,改变了无数人本应灰暗的命运。

这就足够了。

很多东西并不是光靠经济账就能决定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们这个民族才历尽千年风霜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