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在办公室里扎完小人,璩静就从百度离职。

她从五一假期开始做自媒体,再到离职,前后还不到10天。

就在今天,她先是在朋友圈道歉,傍晚就已经不再是百度1号公关。

璩静可能创下了一个纪录——她是第一个被自媒体写离职后的百度公关一号位。

很难说这是一份荣耀。

但璩静作为一个追逐流量,终被流量吞噬的符号式人物,还是被互联网记住了。

人们总是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多年之后再提起璩静,无论是嘲笑也好同情也罢,她还是未能创造出类似于“这届百度公关”那样的“璩静时代”,而是成为了流量时代的一粒沙。

众所周知,这种语境下的“一粒沙”,往往意味着沉重代价。

事实也的确如此。

百度副总裁的位置上巅峰滑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会措手不及。

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流量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足以摧毁一个人。

通过璩静的道歉,也许能够看出来一丝端倪,那就是她确实后悔了。

她先是道歉,并深刻反思,虚心接受批评。

然后明确说明,自己做短视频,并未经过公司同意,也不代表公司立场。

最后指出自己犯错的原因——想做事,但太心急了。

本来以为,道歉之后热搜能够消停,但事与愿违。

有关她的热搜每延长1秒,实际上都是对她作为公关负责人的大考,以及对百度的折磨。

大考的意义在于,如此重大的舆情,她却无法通过公关去搞定,这本身就说明资源有问题。

另外,考虑到这波舆情又是自己一手引爆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死结,也是对百度品牌形象的双重暴击。

她的道歉反映了她的态度,但在一场还处于上升期的危机来说,无疑是烈火烹油。

今天早些时候,当有人疯传她已经“被离职”时,她的那句“我还在上班啊”,其实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直到傍晚,她终于选择以离职终结这波危机公关。

考虑到事件的热度,这也是最快、最经济的解决危机的途径——既然危机是由她引发的,那就自己去承担责任。

但这件事的蹊跷之处在于,当过记者,而且在华为担任过公关高管的璩静,为什么对流量这把双刃剑如此缺乏敬畏?

不过现在谈论这些貌似意义不大。

因为璩静已经以离职支付了对价,她这辈子都忘不了2024年的五一假期。

她也许真的不是想当网红,而是想打造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公关模型。

显而易见,这种模型并未被接受。

至于百度,那又是另一个故事——即一个公关霸总的社会实验,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