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各个地区,分布着不同的民族,而这些民族因为其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了其开化的时间不同,每个民族在他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点,或者说民族性,谈到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特点,各位会想到什么呢?又会如何评价呢?

是带有正面评价色彩的勤劳、勇敢、善良?亦或者是有负面评价色彩的自私、无情、冷漠?还是说二者兼而有之呢?我相信不管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中国人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是我们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

然而我这篇文章想谈谈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崇祖”。即所谓的祖先崇拜,说到崇祖我相信大家是非常熟悉的,大家在网上经常会看到一些与崇祖有关的相应的言论,比如我就经常在网上见到:“我那迷人的老祖宗。”“吹嘘我们的祖先有多牛逼”等等类似的言论。还有些只要提及我国的古人就忍不住面露敬仰之情并且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的人,这种现象不绝于耳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其实如果仅仅是停留于此的话,还不能够说我们中国人有崇祖情结,毕竟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也都经常夸耀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文化。毕竟能生活到现在的各个民族,祖上也都阔过,也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可以拿来吹嘘的资本,而这种吹嘘也能让自己从中得到一些虚拟的自我实现,所以不只是中国人,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我觉得我们民族的崇祖情结之所以与其他民族不同,就在于我们绝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吹嘘和夸赞,而是已经深入到了文化中,从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我国的很多节日都有祭祖扫墓以及追思的习惯,又比如某人做了十恶不赦的坏事,经常会遭到别人“你对得起列祖列宗吗?”这样的指责。

还有我们也会在古装剧里经常听到祖宗之法不可违等等信条。更重要的是由于崇祖而把古人神秘化,神化,以及对于古人创造出来的东西以及做过的事产生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崇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于中医的推崇,以及对于《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中华传统典籍的尊崇。对于古人的时代也产生无限的向往,比如孔子总是想回到西周,认为西周是最好的时代,同时他也认为尧舜禹为至圣。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来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崇祖情结,可以说我国的这种崇祖情结不单单体现在平常言语中,更加体现在我国的文化中,深入的影响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以及观念。

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何我们中国人如此崇祖?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第一点就是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确实也创造出来了伟大的文明,鼎盛时期有着千邦进贡,万国来朝的盛况。虽然屡遭侵略,但是中华文化确是屹立不倒,即便是少数民族能够入住中原,也照样遵从中国文化,读孔孟之书,习周公之礼。所以说我们的文化自古以来在东亚地区都是最先进的,既然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如此辉煌的文明,那么我们对于祖先的崇拜也就理所当然了。

再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说,则又增加了一个因素,那就是由于中国近代积贫积弱,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可谓是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国家不断的被其他国家欺负,不断地割地赔款,民族也面临着存亡绝续的问题。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力不断攀升,随着国家的强大,所以产生了一种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既然要复兴传统文化,那么对于创造我国文化的祖先,也自然应该理所当然的敬仰,毕竟我们的文化是由我们的祖先在其漫长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所以基于此,我国古代的辉煌以及文化的相对优越性以及近代的遭遇,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如今的祖先崇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原因,也 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之所以中华民族崇祖,则要追溯到我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上来,我们传统的社会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农耕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至于中国为何是农耕社会,则是因为我国的地理位置。中国地处中低纬度,温暖湿润,耕地众多,非常适合种植业,而且农作物种类繁多,吃的穿的都能就地解决,加上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东面南面是大海,西面是青藏高原,西北是沙漠,北面是茫茫大漠,对外交流不便,境内有或多或少的大平原联系在一起,所以自然而然的是以农耕来作为主要的经济生产生活方式。

那么农耕这种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基于农耕又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呢?首先农耕这种生产方式是有稳定性的,带来住所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稳定,比如许许多多的人一辈子不曾离开所在的乡村,多少代人没有到过城市,语言完全是相同的。

从生产方式上来说,种地也不需要探险,更不能标新立异,而是要遵守规律规矩,所谓“庄户人,不用问,人家做甚我做甚”。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反对标新立异的主张,在某些时代尤为突出,不合规范的事物方法,人们称之为奇技淫巧。求稳是民众追求的主流方向,这也非常容易理解,因为种地只需要你遵循前人的经验就可以做到收益最大化。“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多少农民的向往的理想状态,相比于西方人追求冒险掘金,中国人更乐意安贫乐道。

基于这种农耕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适应农耕经济生产需要的农耕文化和农耕社会。若从社会学上来分析的话,农耕这种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社会是一种稳定的社会,这里我引用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引用《西方陆沉论》里的论述:

“这种论述方式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阿波罗式的;另一种则是浮士德式的。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由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创造,人类不过就是接受它,安于其位,去维持它;而浮士德式的则是把冲突看成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这个时间看成是无尽的创造的过程,是不断的在变化之中的。”

而由农耕文明这种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建立的社会,由于其生产方式是因循守旧,向祖先学习,所以产生的社会毫无疑问是上面所提到的第一种社会,也就是阿波罗式的。阿波罗式的社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或者说是变化很少的。宇宙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维持这个社会的运转。这种社会是稳定不变的思想是遍布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集丛中的,比如我们看待历史的观念,以史为鉴便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以史为鉴的本质就是认为社会是不变的,一切都是在重复的,正因为一切都是不变的我们才可以做到以史为鉴。相反,如果我们认为社会是浮士德式的,是不断在变化的,那我们以史为鉴也就是空谈了。

那么既然是一个稳定的、变化甚少的社会,那么就很少会产生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一个基本上完全是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这种社会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我们所有的问题,所经历的困境;我们的前代,也就是我们的祖宗都经历过。人的行为都由传统管束着,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我们的祖宗那里找到答案,为何?因为基于农耕的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所建立的社会在文化上是稳定的,文化就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随着年龄的成长在不同时期遇到的不同问题都可以在传统中找到答案。

所以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完全没有我们现在的所谓成年人的概念,凡是比我们年长的,他必定经历过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们的老师了。这就是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由来。只要有比我年长的人,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应付问题的人。至今我们中国人在聊天的时候喜欢互问年龄绝不是偶然的,漫无目的的,其实这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的。

正是因为我们的农耕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这种稳定的社会,我们也就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或者标新立异了。我们只需要循规蹈矩的向老祖宗学习即可,既然要循规蹈矩,那么经验这种东西就至关重要了。如上所言,既然我们的所有问题,我们的老祖宗都经历过,他们就是有经验的。我们由于生活的需要则不得不向我们的老祖宗来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可不是小事,这是关系到我们一代一代人生死存亡的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一来,崇祖这种情结也就出现了,因为我们的所有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帮我们解决好了,我们只需要向我们那伟大的老祖宗学习就可以。因为任何问题都可以在我们老祖宗那里找到答案,长此以往,我们的老祖宗就变成是全知全能的,那么将我们的老祖宗神化,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所以在儒家的体系里,尧舜是至圣,我们的祖先也都是大圣之人,如神明一般。

这种倾向从一句话中可以反映出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当老师的人,传授知识,传授本领,解决学生的疑惑。然而这只是我们这些经受了现代文明洗礼的人认为的意思,其实这句话在古人解释为,当老师的人,首先传道传的是伦理之道,授业授的是祖宗之业,何为解惑?是你不理解我们老祖宗以及我们的圣贤的伟大之处,当老师的给你解解惑,而我们的老祖宗是不可能有问题的,是不可能错的。由此可知,我们的老祖宗是不能怀疑的,被塑造成了全知全能的神一般。

另外依我个人浅见,我们中国从古至今没有形成大规模信仰宗教的情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崇拜祖先代替了宗教,从我们中国人对于祖先的那种崇拜,其实并不亚于西方人对于宗教领袖的崇拜。

由上面的两个原因,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中国人崇拜祖先是有着浓厚的历史原因以及农耕文明的基础的,正是这种历史原因和建立于农耕文明之上的这种阿波罗式的社会特性,造就了我国独特的崇祖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时至今日世界已经大变,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长足的发展也由一个农业国家变成了工业国家,农耕文明中所倡导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这种品质已经不符合如今工业时代的发展需求,现在需要的则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所以我们的这种崇祖情结与古人相比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由于这种文化在我国历时太久,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还有这种崇祖的风气,谈及我国的老祖宗,动辄便是厉害了我的祖,我那迷人的老祖宗这种肉麻的话。

其实这种祖先崇拜对于我们现在的发展其实并无多大益处,相反还有可能导致我们抱残守缺,产生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我们的发展,尤其是现在我们对于中医以及易经等某些传统文化的崇拜,这都是将古人过分神化所产生的后果,中医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古医学,里面有些养生经验或许可以借鉴,但是把它神化成包治百病的东西就让人啼笑皆非了。《易经》等等我国的很多文化典籍也是如此,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我们应该关注里面蕴含的哲学道理,从中汲取养分,用来对我们的现在的发展做出指引,而不是里面的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对古人以及其创造出来的东西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过度的神化。

最后我想说,我们对于我们的老祖宗首先要明白,我们的老祖宗也是人,千万不要把他们神化,对于任何夹杂神秘主义色彩的人和事我们应该先进行祛魅化,要将神化了的老祖宗当人看待,那么既然是人,那就不可能是完美的!老祖宗的文化,包括他们的经验,都是有时代局限性的,都依托于农耕文明的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如果你觉得某个人是完美的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你不了解他,要么你把它神化了。因此只有理性审慎的看待我们的老祖宗,才能理性的看待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崇祖这种情结本来是由学习祖先发展而来的,其最大的价值也便是学习,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倘若能把崇祖变为学祖,将是善莫大焉的一件事,而由崇祖变为学祖就少不了客观 理性 祛魅 审慎。毕竟我们的老祖宗再厉害也不可能想到从1840年大清帝国被英国轰开大门开始算,到现在不不到两百年,我们中国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他们更想不到原先的人们吃饱肚子都成问题,而现在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所以认识到时代在不断变化,理性的学祖才是与现今的时代相契合的。如果还如古人一般盲目的崇祖,沉浸在过往祖先的辉煌之中无法自拔,看不清世界大势,认识不到时代发展的话,那么崇祖唯一带来的也就是聊作解嘲而已,除此之外别无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