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谈了农商行的历史背景和现阶段的发展隐忧,被很多网友诟病和指责。

在这里,首先声明:我谈论的问题,不针对任何一家银行或者机构,只是想到了这个行业存在着某些隐忧,发一些牢骚之言罢了。以后,可能还会对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甚至外资银行进行评论,欢迎探讨,不喜也请勿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继续说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商行

目前,没有确切的体现农商行的数据,从百度上能查到的,是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农商行1539家,到现在2024年了,又会增加多少呢?这也是我国境内最庞大的一类金融机构。

之所以说是这一类,是因为这1539家,它不是一家银行的分行或支行的数量,而是每一个都是独立的银行,独立的法人,和有限责任的股权机制。这也就是很多网友质疑我说我国的银行都有国家托底的保障,而我觉着这正是问题的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全国的农商行分布中,七张,北京1家、上海1家、重庆一家,天津两家;可能大家觉着直辖市,农商行并不是太重要,但直辖市的管辖地区也是有农民的个体经济和小微经济的。为什么只有这么一家两家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往后看,广东80家;湖北77家;吉林19家;江苏60家;安徽82家;内蒙古14家;宁夏4家;河南46家;湖南102家;山东110家;四川12家;福建7家;浙江19家;黑龙江4家;广西6家;河北5家;辽宁4家;山西20家;海南9家;江西86家;青海29家;贵州13家;陕西14家;甘肃36家;新疆1家;云南20家;……

综上,农商行的发展,并不是根据经济发达与发展中的区别;也不是看农业基础和小农经济的发展规模而定。在金融行业的商业化转型中,各地区对农商行的准入,其实是标准不一,或者说,是管控的松紧度,过于儿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在农业国向工业国,再向科技立国的时代变革中,农村合作信用社向农商行的转变,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的优势和强劲的群众基础的。这也极有可能在金融业的商业化的转型中,会形成星火燎原的社会效应。

然而,正因为农商行的建设,与地域性经济发展及其底蕴的脱节,以及准入标准的不一,造成了农商行在各地区的发展必定是良莠不齐的。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农商行在各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个体经济和小微经济的帮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一点必须给予肯定和正面的表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脱离了地域性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盲目扩张之后,其潜在的危机也是必然的。比如某些省份可能都没有100个县,但却有着100多家各自为政的农商银行;其同业竞争的效应,依然超出了小县城的单一经济模式的金融总量,恶性竞争是必然的。再比如:一个面积几乎占了我国面积五分之一的自治区,基本上也是农业经济占主导的,但是只有1家农商银行,其对少数民族经济独特性以及个体经济的帮扶,发挥的作用肯定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星星之火,的确可以燎原;但杂草丛生,野蛮生长的话,一颗火星,可能就是生态灾难。

说不定,一场区域性的金融业生态灾难,正在酝酿当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