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中旬,根据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命令,第14军40师及配属部队近2万人,携带400余门火炮和大量运输车辆,隐蔽进入云南省麻栗坡县地域,准备参加收复老山作战。这是继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要给侵占我领土的越军以严厉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山为边境骑线点,海拔1400多米,地形险,高差大,坡陡谷深,丛林茂密,素有猴子也难爬之誉。尤其是面向我国的北侧尤为陡峭,居高临下,利于越军防守,不利我军进攻。老山当面越军有1个团兵力,其中在边境防御的第一梯队有2个营左右,并得到纵深炮兵火力支援。越军在老山各主要高地上构筑了大量掩蔽部、坑道、暗堡、掩体、堑壕等工事,多为钢筋水泥和土土质结构,上下由交通壕相连接,阵地上配备了高射机枪、轻重机枪、40火箭筒、迫击炮等火器,组成交叉纵横的火力配系,在阵地前沿还削出人工断崖,下面布设雷区、铁丝网、障碍物,从而形成坚固的支撑点式环形防御体系。

为贯彻上级首战必胜,收复老山的指示,从昆明军区到第14军都进行了周密细致的作战准备工作。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政委谢振华,第14军军长刘子波、政委荀友明、副军长王祖训,40师师长刘昌友、政委陈培忠、参谋长王继堂等一众首长会聚一堂,多次开会研究,统筹组织指挥此次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要摸清老山的地形、敌情,军师团各级联合组成数百人的侦察分队,秘密进抵边境,建立多地域、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相结合的30余个观察所,仔细勘察地形,昼夜监视敌人动态。同时组织力量沿边境进行广泛调研,了解有关情况,不放过有利于作战的蛛丝马迹。另外就是组织越境侦察,捕捉俘虏,审出情报。经过一系列艰苦努力,获得了大量敌情信息,为发起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反复研究,昆明军区前指和第14军前指确立决心,形成部署。首先实施炮击作战,代号“一.四工程”,集中各种火炮250余门,对老山当面之敌的数百个目标实施火力打击,持续20余天,大量杀伤敌人及摧毁敌阵地工事,并取得火力侦察、技术侦察、麻痹敌人的效果;然后是拔点作战,代号“一.七工程”,第一梯队出动2个加强团7000余人,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同时从老山、松毛岭方向出击,一天内全部夺占老山各主要阵地,接着转入坚守防御,抗敌反扑,巩固战果。

为便于靠前指挥,掌握第一手战场信息,刘子波军长率领第14军前指推进到距离边境几公里的一个高地上开设。在“一.四工程”实施的20多天中,军前指坐镇全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一.七工程”拔点作战发动的前一天晚上,军区政委谢振华到军前指来听取汇报,了解作战部署和组织准备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政委是开国少将,久经沙场,听守汇报后,提出一个问题,认为军前指现在开设的位置不好,真打起来有可能是敌人炮火攻击的目标。刘子波军长和前指人员觉得开战这么多天了,这里也没发生什么事,而且指挥准备工作差不多齐备了,因此不愿意转移。对于这个问题谢政委的态度很坚决,不允许高级指挥员有侥幸心理,因小失大,并下了命令,要求军前指搬到高地后面的隐蔽山洞内开设。刘子波军长等只好执行上级首长的命令,连夜将前指转移。

第二天拂晓老山收复作战打响,战场上万炮齐发,火球飞舞。不出经验老到的谢政委所料,开战未多久,越军的反击炮火就覆盖了军前指原先所在的高地,指挥所旧址都被炮弹炸烂了。军前指人员知道后庆幸不已,这要是昨晚没转移,后果实在不堪设想!谢政委不愧为华野名将,真乃神机妙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