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的流失不仅与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有关,还与舌、身、意等其他方面密切相关。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三个部位如何导致气血的流失。

首先是“舌”。舌头作为感受味道的主要器官,很容易受到食物中五味的影响,导致气血不和、阴阳失调。《道德经》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这句话意味着过多的色彩和味道都会对我们的感官造成干扰和损害。在中医理论中,五味各有所伤:咸味过多会伤心,酸味过多会伤脾,苦味过多会伤肺,辣味过多会伤肝,甜味过多会伤肾。因此,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气血状况。

其次是“身”。现代人往往下班后喜欢宅在家里,长时间躺着或坐着不动。虽然短暂的休息和放松是必要的,但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损伤元气。中医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的说法,意味着长时间躺卧会使气脉不通,而长时间坐着则会影响肌肉的健康。因此,缺乏适当的运动会导致身体疲惫无力、精神不济,甚至免疫力下降。

最后是“意”,即我们的精神情绪。中医认为“七情致病”,意味着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无论是过度的喜悦还是悲伤,都会损耗我们的心神,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会导致气血紊乱,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综上所述,要保持气血充足和身心健康,我们需要注意舌、身、意这三个方面的调养。在饮食方面,要合理搭配五味,避免偏食或暴饮暴食;在运动方面,要适当进行身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在情绪方面,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波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气血充足、身心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