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写了初升高的内容,关注度很高。

昨天写了关于小升初的文章,本就是很平常的一篇文章,没想到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也可以理解,五六月份是所有阶段毕业班家长们最焦虑的时段:

小升初家长在等消息,也在筹谋志愿填报,初三家长们在忙于一模后的签约和开放日,高三家长们被二模虐的焦头烂额。

无数家长们在这个时段长期失眠掉发,这种感觉没当父母的人很难感同身受,当了父母事情没到眼前的也很难体会。

当然,走过之后再回想很多事情就能看的更清楚,所谓“成熟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形势、机遇和命运......人生里总有一个部分是玄学。

就比如海淀西城的家长们在纳闷中翘首以盼之际,丰台朝阳的家长们正在默默接电话,默默权衡利弊:

本区的初中校们都在用签约直升的条件留住好学生,这时候我还要跨区去西城海淀吗?

虽然如此静默,但是海淀家长们也并不十分焦虑。

他们用身经百战练就的淡定,明白现行教育制度下有一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好学校需要好生源,学校一定会想办法的。

学校如果都没办法,那家长肯定就更没办法了。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沉住气,把网报盘盘好。

西城家长们则是另一种心态,海淀都沉默了,西城沉默不是正常嘛,我们怕啥?

我们可是教育高地,是所有区里学校之间资源最平衡的,我只需要好好想想怎么不掉坑就够了。

长大之后我们会逐渐明白,孩子的命运某种程度上就是他的家长。

形势不明朗的时候,家长的认知和判断力特别重要,家长愿不愿意付出,愿不愿意为了孩子做出改变也很重要。

当下的政策,正在非常直白地告诉我们,国家需要挑出牛娃们去为国效命,解决卡脖子问题,这对抓到了好牌的家长们真是个好消息。

牛娃只要真的牛,在现在这种筛选体制下,是绝对不会被漏掉的。

但是,普娃就不同了,政策在对牛娃不拘一格降人才(比如只看数学成绩就可以录取的机制)的同时,却在驱赶普娃去职业学校服务大众。

昨天有人留言评论说为什么政策对老百姓这么不友好?

政策不是对老百姓不好,从考试效率看,现在其实还是比较公平的。国家也没办法让所有人都上985,如果没人送外卖你不也得嗷嗷叫唤嘛?

其实,孩子身上的“不公平”主要还是来自父母。

首先他没有遗传好基因,没有遗传数理天赋或者文史天赋;其次父母的后天认知也没有带动孩子走向更高的地方。

既然自己都没有做的很好,为啥要把责任都推给环境呢?

我知道这些话会引起争议,但是我确实看到了父母和父母的巨大不同,所以也是表达真实的感受,包括对自己的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在刷短视频,看到了一个叫做“小满儿”的河南濮阳的小姑娘,两岁半的小孩儿,很多表达和认知超过大部分成年人,江湖人称“满教授”。

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也以为是那种父母教了然后表演给大家看的萌宠小孩儿。

后来有几次被她说的话惊到了,仔细观察她的表达和表情,发现她是能理解很难的话且能灵活运用的。然后就跟看,发现她说的很多话哲理深刻且我们根本没听过。

当时怀疑这孩子是再生人。后来看了她妈妈和爸爸的视频才发现,人家的父母虽然在农村和小县城,但是人家对教育的认知和落实太有见识了,很惭愧孩子小时候我自己的浅薄。

也很惭愧我现在不能把自己的认知快速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一对农村父母,敢把清华和北大从小就作为孩子立志的方向,这个勇气和魄力也是值得敬佩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

这样的孩子毕竟是万里挑一。再说回我们在大城市里的父母,我们很多人自认为很重视教育,但是孩子小时候有多少人能做到小乖妈那个样子,精细化家庭教育的每个细节?

当然,我指的不是具体做法,具体做法需要因人而已,我指的是用心程度。

绝大部分人都不及百千分之一。

不用说小乖妈,就是你们班的顶级学霸妈,你自己看看自己的差距有多大?

日常如此,再到了涉及孩子的关键事件和选择上,我们的思考方式是什么?我们解决问题的行动力如何?

我请那么多家长来分享,说实话真的有深刻思考的没几个,但是这已经比绝大多数家长要好很多了。

我和那么多家长接触,总的来说,孩子成绩好的,基本上都是家长善于学习和反思的,有的家长认识到问题就去学习提升自己,很少有把主要精力用在抱怨环境上的。

抱怨外部环境不如多反思自己,毕竟我们控制不了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内容算是务虚,也是我的一些自我反思。下面说点实在的:

小升初阶段到底该怎么寻找资源和渠道?

我最近在学习心理学,为个人发展做积累,以后打算做亲子关系和学习规划方面更专业的人。前几天我又报名了喜马拉雅的口播训练营。

我是一个兴趣非常广泛的人,对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心和兴趣,以前我很为自己的这个特性发愁,而且也从来没有投资过自己。

现在人生过半,明白了人活一场一定要肆意妄为一点,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我自己声音并无优势,但是孩子小时候给他读绘本,我录过音,很喜欢这件事情,报名之前扪心自问,投资自己这个方面到底亏不亏?

不亏,就是一个兴趣也很好,小时候特别羡慕说书先生,以后自己说着玩也不错。

等孩子上大学了,我还想去横店做做群众演员呢。人生最重要的是体验,被拴在一件毫无新意的事情上一辈子,多无趣。

说这个案例是想说这两件事情里面都很强调圈子。不管哪件事情,你没有圈子都很难做出头。就比如我现在完全具备给人一对一指导的能力,但是没有背书,就很难被信任。

以往我是不信邪的,前几年有人想让我的公众号加入矩阵,这样才能做起来,我不同意,我的公众号目前就是没人很少。道理都懂,那时候就是太倔强。

现在心态更成熟也更务实了,接受做事情不但要有热情还要有方法的现实。

以往我一直强调孩子实力的重要性,不管有多少信息和渠道,孩子实力不够都是白搭。现在说到圈子,是想讲讲圈子在小升初里的重要性。

上次我们有个家长来分享小升初,她很幸运,说是当时他们小学班里有个家长告诉她有个考试,她就带娃去参加了,孩子一下就考上了,反倒是告诉她消息的那个娃没考上。

你看,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你恰好知道了消息,孩子又恰好能力超群,让你甚至都会怀疑,小升初这么简单的吗?

但是,我们大多数家长,在小升初时都恨不得蜕层皮。

比如我娃还在五年级时,那时我群里有个海淀爸爸,给他家的女娃报了11个奥数班,其中有一部分是坑班。

之前还有另一个海淀爸爸,从幼儿园开始鸡娃,后来上岸海岸二类校,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流传甚广的武侠体小作文儿。

很多家长为了保险,会把自己知道的所有渠道都安排上,时间精力人力投入不限。就为了一个小升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说的内容里其实蕴含两中模式,大家可以参考:

一是你一定要有人脉圈子,与周围鸡娃的优秀家长结成攻守联盟,互相分享信息,互相抱团取暖。

和你目标不一致的人,话不投机半句多,也不用浪费时间去社交了。

但是,有的人不擅长社交,不愿意在社交上浪费时间,觉得这种方式效率低。

那就换另一种方式,就是找合适的机构,花钱就能做到,进入他们的圈子,拿到他们的核心资源和信息。

大机构被双减盯上后,很多中型机构承担了渠道的任务。只是进入机构,很多需要长线布局,多熟悉情况。你马上需要信息了马上再去,恐怕来不及。

当然,今年的机构们都敛气息声,不敢触政策的逆鳞。明年啥样,今年先观望一下。但是,只要学校有需求,就一定会有机构愿意去做,这也是他们招揽生源的手段。

除了这种卖课为主顺带着做做渠道的机构,还有一种是做渠道为主,渠道是为了收钱,或者以卖他们的极差的课收钱的隐形机构,市面上知道的人不多。

这种机构就更是需要你先混进鸡娃圈、奥数圈或者信息学圈,乃至兴趣特长圈才能知道的信息资源了。

如果家里的娃能力足够强,你通过邮箱投简历打学校电话自荐也能获得一个考试机会。如果家里的娃不够这么牛,那就需要家长更多在圈子信息渠道方面的投入。

有的家长做了,孩子也就上岸了,有的家长不知道或者不愿做,那也就没啥机会了。就这么简单。

这也是我们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的一种,普娃更依赖父母的引领。

今年情况确实有点特殊,我知道有的很优秀的孩子因为去和更优秀的孩子同台竞技而落选,但又没有低一点的平台接住,现在也还在焦急等待中。

这种情况又是运气的一种了,要看相关学校敢不敢有所动作。

距离志愿填报已经不远了,答案很快就会揭晓了。建议还在等待的各位,这时候要更冷静更务实,现在更重要的是把填报方案搞好,做好兜底方案的准备。

以上,祝大家一切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