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第二十三篇,《楚归晋知罃》一篇很有趣的文字。

晋楚大战之后,两国交换俘虏。晋国用楚国两位大臣的尸骨换晋国的大夫知罃。

楚国却不甘心就这么把俘虏换回去,想威胁一下知罃,换点子承诺。原本楚王是不想要个活人换两个死人的,但看到知罃的父亲荀首做了中军主帅,觉得有利可图,才准备放人,同时想要知罃以后给楚国点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问了知罃四个问题:

1、你恨我吗?

2、你感激我吗?

3、你回国以后准备怎么报答我?

4、请详细说说你具体怎么报答我?

四个问题,个个都是坑。

若知罃是个怕死的,那么肯定会尽量顺着楚王想听的回答,一不小心可能就被楚国捏住把柄,出卖晋国。而晋国就算把知罃换回去,也不过换了一个间谍。可知罃凭借自己的机智,硬是回避了楚王所有的坑,还让楚王对他佩服不已。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知罃究竟如何机智应对楚王的陷阱的?

01

首先,楚王的第一个问题:“子其怨我乎?”你恨我吗?这是楚王在送知罃出城时问的第一个问题。

楚王亲自送走一个俘虏,说明他还是很看重知罃的。可第一个问题却问:“你恨我吗?”这有些奇怪。

被俘虏了,又被放了,这在战场上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楚王却怕俘虏怨恨呢?

联系到知罃的回答:“......以为俘馘(guo)......”便猜到了一点——

知罃不仅被俘虏了,还被割了一只耳朵。

馘便是割耳之刑。春秋时期最开始还是用收集死人脑袋定战争功勋的,后来可能杀的人太多,便改为割死人的左耳朵带走。这也是后来死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虽然翻译里面,大多是说把俘馘一起说,只是加重俘虏这一性质,但是按照楚王觉得知罃会有怨气这一点来看,知罃应该是被割了耳朵,否则解释不清楚。

那么,知罃心中应该是有怨气的。但是,作为俘虏,敢直接说出自己有怨气来吗?

肯定不行,知罃敢说自己有怨,怕是就回不去了。那么直接回答不怨,楚王也是不会信的。所以,知罃如何回答不怨,就很有技术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罃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说:

“两国交战,是我自己没用,成为了俘虏。你们没有杀了我放血染战鼓,还放我回去交给我们国君处置,虽然也是个死,已经是恩惠(君之惠也),我怎么还敢怨恨呢?(又谁敢怨?)”

聪明人就算真的恨,也把不恨说得有理有据,况且,最后说的是,不敢怨恨,而是不怨恨。况且,他说,他回国也是个死。

战败之臣,其实是犯了很大的错误,回国后是一定要请罪的。严重的,是要被杀以谢罪。晋国要把人要回去,想必借口也是,把人送回去处决的。

反正都是要死,那你何必在乎我怨不怨恨?

楚王自然不会信了知罃的话,但是聪明人从来不会逞口舌之争,面子给足了就行。但是,他也没忘记自己的目的,是要向知罃要好处的。

02

所以,他顺着他的话问出第二个问题:“那按你的意思,是要感谢我了?”

知罃都懵了,心想,楚王你怎么这么大脸?我都说了,是不敢怨!不敢怨,你听不懂吗?

楚王心想,我就听懂了“君之惠也”几个字。

知罃自然不敢对楚王怼脸骂,骂他不要脸。他心中冷笑,嘴上却说:“交换俘虏这件事情,是两个国家之间为了国家社稷着想,为了安抚百姓,才各自压抑自己的愤怒做的事情。这样两国就算互相谅解了。我虽然是被释放的俘虏,但却并没有参与到其中来,我怎么好意思越俎代庖去感激您呢?”

知罃这话是啥意思?就是说,不是我不感激你,而是我没资格感激你。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国君之间互相交换俘虏,晋国归还楚国的俘虏,楚国归还晋国的俘虏,这是等价交换,没有什么恩惠不恩惠的,你休想套路我。

03

楚王却当作完全听不懂知罃的言外之意,坚持问出第三个问题:“子归,何以报我?”

楚王心想,我用你一个活人换几个死人,这恩,你不承也得承,你今天还必须给我承诺点好处了。

知罃心想,来了来了!这老狐狸终于露出尾巴来了,这是套路自己当晋奸来了呢。我铁骨铮铮一条汉子,能做这种事么?你给我装傻,我也给你装傻,看我们谁装得过谁,于是,他的态度也硬了一些: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这回答相当于是前面两个回答的总结,就你和我来说,我既然不应当怨恨,你也不应当受到感激。既然我们之间没有怨恨,没有感激,又哪里来的报答一说呢?

他这一番巧妙的回答,是不想让楚王携恩图报,做出有损晋国的事情来,也有损自己的气节。

楚王听他这么不上道,也有点恼火了,说出的话,也带了命令的语气。

04

两个人的博弈,比得就是气势,楚王最后便是想用气势来逼迫知罃服软,至少吓一吓他。他的第四个问题便来了

“虽然,必告不谷!”这一次,他没有回避知罃否认他对他有恩的话,但是却傲慢道:“那又如何?你今天一定得跟我说说,等你回到晋国以后怎么报答我!我要听具体的,别给我整虚的。”楚王也是厌倦了知罃的弯弯绕了,他本来就是想给他挖坑,结果每次被他带坑里,要不是他目的明确,还真被他忽悠。他堂堂楚王,哪里是那么好忽悠的,所以,这次,他不给他顾左右而言他的机会。

知罃心中知道楚王这是恼了,而且不听他说出报答他的话,他一定不会罢休的。于是,他在心中叹口气,正了神色说道:

“托您的福,我作为一个囚犯还能活着回到晋国,被国君杀了,也算是永垂不朽了。就算寡君看在我父亲荀首的面子上,把我交给父亲处置,父亲将我在宗室里处置了,也是永垂不朽了。就算,我侥幸活了下来,还得到了职位,以后和楚军交战,我尽力对战,不让自己被俘就算是对您的报答了。”

楚王听完以后,终于放弃了从知罃那里捞好处了,还感叹了一句:“晋未可与争。”还厚礼送知罃离开。

楚王为什么最后放弃了呢?因为,知罃透露出来的信息,告诉他,他从知罃这里捞不到好处,并且,知罃还动不得。为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知罃说自己回到晋国,就算被杀了,也觉得光荣,说明他不怕死。

2、知罃说自己可能会被晋君处死,晋军可能会因为荀首的面子,放了他。这说明啥?说明,他知家在晋国很有分量,晋荀首作为中军主帅,是能够影响晋国君的。他要是在楚国死了,他父亲说不定会为他报仇,会影响两国交情。

3、楚王觉得用死来威胁一个不怕死的人没用,同时也怕因为死了一个人引起两国交恶。另外也是佩服知罃的胆气。所以不但不结仇,还顺便礼遇了知罃,卖知罃,也是卖荀首一个面子。

从一个俘虏,阶下囚,到被楚王老狐狸盯紧的一只肥羊,再到被楚王奉为上宾礼遇对待。知罃这短短的一段出城路,可以说是凶险万分,又一波三折。全因为知罃的聪明、懂应对,知进退,还有最重要的是对国之忠诚。

有气节的人,走哪都会受人尊敬的。

最后,谢谢阅读,希望我的文章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