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两千年前诸葛亮曾有言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在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养成良好的品性。

勤俭二字长久以来也被视为是高尚的品德,历史上有关勤俭的故事和典故不胜枚举,许多都流传下来,成为人们教育后代的典范。

在距今一千年前的辽国,有一位名为张俭的官员,他的一生以勤俭节约闻名,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几十年,以致于辽国皇帝不信,亲自试探了他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勤俭美名

在张俭入宫觐见的时候,皇帝命人在张俭的衣服上,烧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皇帝认为如果张俭回家后将这件衣服丢弃,那就说明他的勤俭节约之名不过虚名而已。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张俭始终没有丢弃这件衣服,也未曾将漏洞补上,甚至直到一年以后,皇帝发现衣服上的洞还在,他才真正体会到了张俭的美名。

此时的张俭已经身居宰相之位,皇帝认为作为一国的宰相,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身穿破洞衣服有损国家形象,遂下令打开国库,任凭张俭挑选。

然而张俭并没有选择国库中的金银财宝,而是仅拿了三匹布就走了出来,皇帝见状,也不得不感叹张俭勤俭之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才“特产”

张俭出生于官宦世家,从他的曾祖开始,就在朝中为官,并且声望颇佳,祖父张正在逝后被追赠太子少师,父亲张雍逝后被追赠为太子太傅,母亲则是朝中大臣刘敏之女,逝后追赠燕国太夫人。

所以张俭的身世背景非常不俗,是名副其实的“官四代”。不过在进入仕途之前,张俭只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富家公子,他从不注重穿着打扮,认为外在美都是次要的,只有内在美才应该去追求。

与众多的神童不同,张俭算得上是大器晚成,他出生于962年,一直到996年,张俭才在科举中中举,成为了一名秀才,这时的他已经34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是厚积薄发,张俭在后续的府试和省试中,一举获得了进士第一的名次,并由此进入了仕途,开始了为官的一生。

初入仕途的张俭被辽国朝廷派到了云州(今山西大同)为官,职位是节度使幕僚,就职云州后,张俭凭借性格正直诚谨,深得上司和同事们的尊重。

史料记载,张俭“生性正直诚谨,不喜虚夸矫饰,明辨事理”,在云州就职期间,深受上司器重,认为以张俭的才华,不应该在云州这弹丸之地浪费,遂想方设法向上岸朝廷举荐。

时至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耶律隆绪来到云州一带进行游猎,按照契丹族的管理,皇帝所经之处的地方官员,应该向皇帝进献当地物产以表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州的节度使,也就是张俭的上司自然知道这个惯例,可云州并没有什么特产,他便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向皇帝举荐张俭。

当耶律隆绪到达云州后,节度使便上奏称,云州并无特产,但臣有一位幕僚张俭,可以献给皇上。《辽史》记载的原文为“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

耶律隆绪听闻对张俭很是感兴趣,便召见了张俭。面见皇帝时,张俭不卑不亢,举止质朴无华,言谈文雅,皇帝问其治国治世之道,张俭当即口述三十余件。

耶律隆绪见状深感满意,便将张俭带回宫中加以重用,此后张俭便受到皇帝青睐,累迁官职,在这些职位上,张俭身体力行,不负众望,政绩斐然,在朝中享有“明智干练”的美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俭也因此在朝中屡次升迁,从进入皇宫算起,张俭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礼部郎中、太常寺少卿等职位,在这十几年的为官生涯里,他真正做到了亲事亲为、鞠躬尽瘁,这也使得上至皇帝,下到大官小吏,皆对张俭称赞有加。

1021年,张俭升任左丞相之位,并进封鲁国公,做到了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一个文官能够达到的顶点。

为官清廉

此时的张俭,已经60岁了,步入仕途也已26年有余,他为官期间,正是辽国鼎盛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朝中许多官员和王公贵族都充斥着一股奢靡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俭虽身居高位,但并未同流合污,而是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在其他官员每日享用山珍海味之时,张俭每顿都只是一些粗茶淡饭,他的家中看不到任何名贵的家具和古玩。不仅如此,张俭还省吃俭用,将每月的俸禄省下来,用来接济亲朋好友和有困难的百姓。

生活中,张俭作风勤俭优良,工作中,张俭为人正直秉性,耶律隆绪对他无条件的信任,比如在1026年3月,耶律隆绪命张俭监修国史,参知政事吴叔达与张俭不合,耶律隆绪因此发怒,直接将吴叔达贬官发配出宫,到康州刺史的职位上就任。

其次,在1031年3月,耶律隆绪病重之时,遗诏中钦点张俭辅佐太子耶律宗真,即后来的辽兴宗,辽兴宗继位后,对张俭依旧非常器重和仰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位之初,耶律宗真深知张俭勤俭节约的美名,便想着试探他一下,便趁着他进宫时,让人在他的衣服上烧了一个小洞,这便是开头的那一幕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耶律宗真问起张俭为何不换下这件衣服时,张俭回答说:臣的这件衣服已经穿了三十年了。

当时的辽国上下,弥漫着奢侈之风,张俭此举是在暗讽朝堂上的不良风气,此事过后耶律宗真对张俭更加信赖和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