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厂失利,台积电进退两难,最近竟然还被美国人给喷上了热搜。当初砸了600多亿美金去美国建厂,没想到4年过去了,美国人还是不愿意给台积电打工。

搞不定美国人,台积电不光是建厂进度缓慢,开工不断延后,最近还曝出了很多惊人的丑闻,这背后折射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不管是台湾人还是美国人,恐怕都解决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2020年5月,拜登一句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美国芯片法案》出台,威逼利诱之下,台积电高调宣布赴美建厂,第一个工厂选址在亚利桑那州,圈了很大一块地,占地面积1100英亩,相当于625个足球场那么大。

到了22年12月,厂房是造好了,首批机器设备也安排到位了,按理说可以开工投产了吧,可一眨眼又过去了一年半,这个工厂还只是“初步投产”阶段,丝毫没有起色。

这种进度让张忠谋很是担忧,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否看到开工呢?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想当年特斯拉来中国建厂,上海的超级工厂成功达成了“当年规划、当年开工、当年生产”的目标,让马斯克深度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中国速度”。

中国速度是铁定赶不上了,可台积电自己在日本熊本新设的工厂,比美国开工还晚一年,也已经顺利开始投产了,今年四季度就要量产了,不禁让人困惑,美国工厂这么慢,到底是遇到了啥问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多的让人焦头烂额,首先就是搞不定美国人,2020开始,台积电在美国疯狂招工,为了让美国工人能够尽快适应台积电的管理要求,台积电做了两件事,第一,把台湾地区的300多位业务骨干拖家带口的带到了美国,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施展拳脚,同化当地员工,第二,对美国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培训,甚至不惜花重金把他们送到台湾总部进行学习。

都这么深度交流了,按理来说,两地员工应该融合得很不错才对啊,可事实恰恰相反。一位刚从台积电离职的美国人,在网上疯狂吐槽,甚至把台积电列为全球最差的雇主,还劝其他美国人千万别入坑。可另一方面呢,台湾人同样看不惯自由散漫的美国人,两种文化一碰撞,不光擦出了火花,连雷都擦出来了。美国工人不认同台积电的管理制度,具体来说有三方面。

首先,是加班制度。996在台湾可能是福报,可在美国人眼里,那绝对是毒药。讲究“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美国人,很难理解台积电的工作强度。在台积电内部,六点准时下班的,都是不求发展的落后员工,可恰恰这个时间,正是美国人准备开启丰富夜生活的时候,哪还有心思上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加班文化让美国人非常头疼,可对于台积电来说,这是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独门秘籍。

很多台积电的老员工都记得一件事,十年前,台积电定下赶超英特尔的目标,在内部搞了一个夜鹰计划,一听名字就很鸡血。按照这个计划,台积电内部挑选了400个精锐部队,24小时三班倒,爆肝也在所不惜。这么拼命的成效是很显著的,到了2016年底,台积电实现了10纳米制程的量产,又过了两年,7纳米制程也研发成功了。

就像台湾工程师常说的那样:“一切都源于努力。没有这种文化,台积电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

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美国人面前,压根就不值一提,每天实际工作时间要在10个小时以上,美国人实在很难理解。

第二件事,就是台积电的ppt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美国员工吐槽,自己来了台积电这么久,学到最大的技能竟然是做 PPT和写周报。每次开会,都要提交各种PPT,还有日报、周报、月报,半年报,不提交吧,领导就说你工作没做到位。

ppt文化在内卷严重、上下级森严的东亚地区是一件平常事,日本、韩国以及中国职场,哪个打工人不会做个ppt、写个周报啥的,可到了美国人这里,这种管理方式却是妥妥的“形式主义”,美国人的思路是,有话你就说,有问题你就问,本来解决问题一小时,做个ppt还要两小时,这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第三,美国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公司要过度干预员工的个人生活。

一位美国工程师吐槽,自己只想简单请几天假,台湾领导非得问你干什么去?还有女员工,入职就被问打不打算生娃,这让职场边界感十足的美国人感到非常不舒服,这些美国人,本来只想简单来上个班,结果别人却想和你做朋友,不仅想知道你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习惯,还想知道你的性取向和家庭关系,简直比你妈还关心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过来,台积电领导同样对美国工人意见很大,这些人偷懒成性,还没有规则意识,下班就跑,拿的工资比台湾工人还多,想想都来气。

当躺平的美国人遇到了内卷的东亚文化,产生了一连串化学反应。由此可见,亚洲企业到美国建厂压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曹德旺就吃过大亏,福耀玻璃为了扩大市占率也曾到美国建厂,结果发现,这里的工人不像中国那样的配合、乐于奉献。前车之鉴放在那里,可惜啊,台积电没有学会。

接下去,水土不服的台积电该怎么办呢?我看只有两条路,要么提高薪资待遇,砸钱换忠诚,反正650亿美金都花了,也不在乎多花一点钱,要么向美国文化低头,变成一家彻头彻尾的美国企业,怎么看,这两条路都不好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