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这篇文,最近被很多人转载,但很少有标志来源的。所以申请原创,重发一下。文为本人原创。个人观察,仅供参考。

体制内的朋友,消失了

作者|李川

也不知道是我的错觉,还是真的如此。最近几年我发现,我微信上的体制内的朋友,都“消失”了。

这个消失不是肉体消失,而是声音听不到了。

有几个是进去踩缝纫机了,其的大部分,几乎不发朋友圈,偶尔几条也都是分享一下人民日报、新华社之类的大事。

而且打开头像一看,大多设置了三天可见,有的干脆就关闭了。微博更是不可能。

记得以前不是这样。至少在五六年前,或者再远一点十年前,微信、微博,甚至博客,刚出来一会,他们的发言、动态非常热闹。许多微信朋友圈、微博点评都很犀利。

我也是那时候才注意到:哎呀,原来他们也是人,也有缤纷的生活啊。许多我不敢说,想不到的话,体制内的高手都说出来了。

但最近几年,他们几乎都闭嘴了。偶尔发几个,也不过是花花草草,连晒孩子的都少了。

原因何在?

可能是规矩严了。

社交媒体刚出来那会,管理规定还没跟上,一新鲜大家都去玩了。现在规矩多了,干脆就不发了。

谨言慎行、低调不炫富、不炫才,是前辈谆谆告诫的生存之道。

可能我的朋友圈里的那些体制内朋友,那是跟我一样也都在二十出头,还是愣头青,所以才活跃。现在都三四十了,也一样要升迁,要养家,被打磨的没脾气了。

体制内不比企业,纪律、规矩要求多得多,也高得多。听说到了一定级别, 社交媒体的账户, 如果是有一定粉丝量了, 都要报备。

曾经听说一个朋友,就是在朋友圈里“妄言”新闻大事,被单位领导叫去谈话了,告诉他要守规矩,要成熟,于是后来就再也不发了。

可能是懂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记得大约十来年前,意见领袖、公共知识分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南方周末、新京报这些是热门词汇,许多都市报还开有大版面的时评专栏,明星也在博客、微博上热闹。

现在风气变化,公知成了贬义词,行走的50万又出来了。上微博看看,当年嘴巴大、肆无忌惮,因言论惹动一江春水的那些明星,现在都是工作室发发广告、通稿了,敷衍得很。

体制内的人不傻,他们春江水暖鸭先知,也跟着变了。我看好些人的朋友圈动态,最多就是分享一下本单位的新闻,还一般都是那种官方的通稿。那些稍微“负面”一点的舆情新闻,几乎不会发。

想起一件事,以前有个朋友晒开车出游、带娃餐厅庆祝生日的照片动态,被人盯上了,指“这是炫富”“想想还有多少老百姓生活不易”,闹了一阵是非,于是就再也不发了。

有几次参加聚会,有人拍照,都会有“懂事”的体制内人出来提醒,拍照可以,但绝对不要发朋友圈、发微博,免得惹麻烦。

我纳闷的是,那些体制内的朋友“消失”了,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上不谈时事,是真的没想法了吗?

好像也不是。

有趣的是,我认识的几个人,一般都有2个甚至3个手机、微信,公私分明。

一个只用来工作上,加的都是同事,这个朋友圈只发发工作动态,绝对不涉私事。另一个则是私人的,会发不少分组可见的动态、体会。

至于微博吗,几乎人人都有,都会从上面获取信息,但绝对不会告诉同事,我的微博是多少,欢迎关注。

不少人好像都主动戴上了面具,分裂的很。

面具之外,公事公办,客客气气,冷冷清清,言简意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淡淡地保持距离、分寸。

面具之下,国家大事、前途未来、家长里短、读书心得、老婆孩子,依然热心精彩。只不过用“匿名”“屏蔽”,用“分组可见”,那一层面具,隔开了两个世界。

我也不知道这是好,是坏。

这些都是我留意到的,当然我的朋友圈比较小,样本量不够大。所以也不知道是一己的错觉,还真的是有这个“消失”的新苗头?欢迎留言聊一聊。

欢迎留言聊一聊。下面是我的公众号名片,点点关注,观察生活,坐言起行

最后,给家里有娃的朋友,推荐一套绘本,我多次向朋友推荐过的《火车头》《登月》《灯船》。

绝对经典。尤其是《灯船》,我家老大候特别喜欢,反复翻阅,听我读。现在轮到老二了,也依然很喜欢。

我带孩子读过的绘本大约有五六百本,真要说,可供推荐的也就三四十本而已。这是其中之一。

有兴趣的自己点开查查。让孩子,从小感受美,知道啥是最好的东西,我辈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