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鄂华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国寿安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摘要:

共同富裕下的普惠金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本文在系统梳理普惠金融发展背景和历史内涵的基础上,聚焦公募基金主责主业,总结了公募基金开展普惠金融缩小“五个差距”的工作机制,提出了公募基金做好普惠金融做到“五个坚持”的工作建议,为公募基金乃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探索建立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普惠金融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①,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坚实的金融条件。

(一)深刻总结普惠金融的发展阶段

一是2013—2017年战略规划的制定期。这一时期主要确定了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明确了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提出普惠金融发展五年规划;2017年7月,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为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2017—2022年政策执行的推进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政策具体执行和补充完善阶段,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和监督,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普惠金融服务。201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在后续降准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力度;2019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设定了普惠领域贷款发放量增长的目标;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规范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强金融普惠性;2022年3月,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再次提出建设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三是2023年以后金融强国的使命期。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普惠金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与实现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相结合,更加注重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未来五年规划,要求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并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2023年10月,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包括普惠金融的五篇大文章,再次强调了金融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二)深刻把握普惠金融的丰富内涵

普惠金融是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赋予了金融系统以金融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使命。未来一段时期,构建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是推动我国14多亿人口整体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普惠金融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2022年1月,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用“做大和切好蛋糕”揭示了推进共同富裕要保障公平正义。普惠金融工作的使命就是打破金融服务壁垒,着力解决金融资源在配置过程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等问题,让所有市场主体和全体人民都能获得公平、效率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决定了发展普惠金融必须结合中国特色金融实践,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助力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等措施,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三)深刻认识普惠金融的体系特征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普惠金融体系逐渐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银行类金融机构先发主导、保险类金融机构稳定保障、证券基金类金融机构快速追赶”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市场格局。

银行业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先发主导作用。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导,在普惠政策设计之初,也是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作为服务普惠金融的主力军。经过十年的发展,银行业基本建成涵盖大中型银行到地方法人银行的多层次普惠金融体系,并对小微、涉农、科创等企业贷款实行差异化安排,构建监管评价长效激励机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并加强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的运用,激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需求。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和普惠小微授信户数分别达到29.4万亿元和6166万户,较2018年提出时分别增长3.6倍和3.4倍;涉农贷款余额56.60万亿元,较2017年提出时增长1.9倍②;支农支小再贷款3个月、6个月、1年利率较2020年提出时下降50BP。

保险业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稳定保障作用。保险业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保险资金资产负债的特殊属性,其承担着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减震器的双重作用。从负债端来看,保险业发挥保险保障优势,切实为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契合需要的普惠性保障产品。截至2023年末,保险行业原保费赔付支出1.89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4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49%③。尤其是2022年12月,原银保监会就《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向行业征求意见,意在丰富普惠保险产品体系,鼓励发展专属普惠保险产品。从资产端来看,保险资金通过资产管理产品持有大量政府债、政金债、高等级信用债和上市公司股票,最终实现跨主体、跨区域、跨期限的金融资源配置。截至2023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7.67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3.6倍④。

基金业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快速追赶作用。公募基金行业经过26年的发展,成为服务越来越多投资人和家庭、普惠金融特性十分鲜明的重要投资工具,在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全民福祉、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从2012年末的2.8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末的27.27万亿元,几乎翻了十倍,体现出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信心不断增强,通过投资公募基金实现财富管理目标的趋势正在形成。尤其是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总的原则是要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切实提高公募基金行业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能力,为公募基金行业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擘画了蓝图。

国寿安保基金作为中管金融央企下属企业和中国人寿系统唯一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始终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与人民性,聚焦基金工作的主责主业,持续加强对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做好五篇大文章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四位一体”贯彻落实工作方法论,有力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公司内落地见效,发挥国有企业在服务普惠金融领域的“压舱石”作用。

二、公募基金践行普惠金融的机制和抓手

公募基金行业在26年的发展历程中,资产管理规模已突破27万亿元,始终肩负着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和建设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历史使命。普惠的本质在于缩小差距,通过金融手段实现缩小不同主体、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上资源配置差距的目标,公募行业践行普惠金融的工作机制,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缩小“五个差距”:

(一)缩小收入差距,拓宽居民财富增长渠道

公募基金通过专业资产管理能力,持续发挥在普惠金融体系的长期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让财富管理“飞入寻常百姓家”。

公募基金客户覆盖面较广。相较于传统金融服务机构,公募基金的投资方式、途径、金额等门槛都相对便捷,能够较好地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补充,更大程度地覆盖到由于自身条件所限而被传统金融服务忽视的特殊群体,改变优化低收入群体收入结构,帮助其在劳动生产以外的领域获得额外收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数据显示,2022年底公募基金个人有效账户数超过15亿户,是2012年底的20倍,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资产占比52%。此外,场外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数量为7.59亿人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公募基金账户及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资产情况(单位:亿户/%)

公募基金财富创造力较强。公募基金主要委托资金是人民群众的辛苦钱和养老钱,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人民群众承受投资损失的能力较低,但对财富增长的诉求较高,这就要求公募基金在投资管理时,要更多考虑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长期、可持续的投资回报。2014—2023年,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超过沪深300指数近90个百分点;2013—2023年,债券型基金指数超过中债综合(全价)指数56个百分点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股票型基金与沪深300比较(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债券型基金与中债综合(全价)比较(单位:%)

公募基金实际分红额较多。公募基金的工作重心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无论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都不能掉队”,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中得到实惠,推动人民群众的资产价值与国家的繁荣富强同频共振。2012—2023年,公募基金业逐渐成为投资者参与分享国家发展大局和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纽带,共有超过5800只基金累计向投资者分红超过1.62万亿元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2012—2023年公募基金分红情况(单位:亿元)

对于国寿安保基金而言,个人投资者数量稳定增长,固定收益类资产品牌优势明显。截至2023年末,公司个人客户数达到5300万户,个人投资者持有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公司成立以来旗下公募产品累计分红200余次,累计分红金额超过170亿元。投资业绩方面,公司在持续强化固定收益类基金品牌优势的同时,加强权益类产品的长期品牌革新。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固收类资产最近一年超额收益率在固收类中型公司中排名第1,绝对收益率排名第2⑧。

(二)缩小供给差距,完善优质金融服务体系

2017年底“资管新规”的出台,重构了资产管理行业格局。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坚持客户利益优先原则,开发优质金融产品,加强投资者保护和教育,合规稳健经营,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公募基金产品供给优质。公募基金从客户角度出发,研究开发了包含不同投资范围、风险等级、运作方式、投资策略、交易渠道等多重维度的产品体系⑨,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风险偏好。截至2023年末,全市场共有11514只基金,较2017年增长2.5倍⑩。尤其是2023年7月,证监会正式启动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行业费率改革,主动让利于投资者,全年共有5496只基金降低了基金管理费费率,平均下调30BP;5435只基金降低了基金托管费率,平均下调5B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2012—2023年公募基金设立情况(单位:个)

公募基金投资者教育健全。公募基金行业在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产品的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投资者服务、教育和保护工作,为提振投资者信心、改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做出贡献。2023年底,中基协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教育工作指引(试行)》,明确了投资者教育要融入公司企业文化,切实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目前,98%的公募基金机构将投资者教育产品投放至公司官网、微信、微博及其他自媒体平台,投资者获取相关资讯的便利性大大提升⑪。

对于国寿安保基金而言,产品布局广泛,投资者教育显著发力。截至2023年末,公司共有公募基金98只,先后获得2座金牛奖、4座金基金奖、4座明星基金奖等荣誉。同时注重加强产品创新,成立了市场上首只沪港深300ETF,国开债指数基金、摊余成本法基金、养老目标基金、低碳经济基金等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产品近年来也相继设立。此外,公司在贯彻落实金融工作人民性、健全投教工作矩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以2023年为例,公司精心策划了养老投教内容矩阵,连续五年在CBA联赛投放场外品牌广告,是公募基金行业唯一在CBA投放广告的基金公司。

(三)缩小信用差距,助力企业克服融资难题

自2012年开始,党中央尤为关注代表着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对经济质效方面的拉动作用。但此类企业又兼具小微、民营、初创等多种属性,在传统金融标准下较难获得服务。公募基金及其子公司始终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通过较强的投资和研究能力,可以在企业发展的相应阶段提供对口的优质普惠金融服务。

公募基金系统一级市场投资逐渐规范。2012年,证监会批准经营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基金子公司设立,后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基金子公司由“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变,资产管理规模由最高的10.5万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1.4万亿元⑫。业务模式也由被动管理的通道业务转向体现主动管理能力的交易所ABS、PRE-REITs、投资顾问等业务,逐渐成为公募基金参与一级市场投资的重要手段。此外,公募基金自身也积极参与科创企业一级市场,自2019年首批科创板企业上市到2023年,566个科创板企业共获得5031只基金超过百万次获配,金额超过2000亿元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 2013—2023年公募子公司规模情况(单位:万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 2019—2023年公募基金科创板获配情况(单位:次/亿元)

公募基金二级市场投资布局广泛。公募基金发挥专业投研能力和价值发现功能,为市场投资者和科技创新企业间搭好重要桥梁,并通过二级市场交易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预期支持。尤其是证监会鼓励个人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的形式间接参与科创板投资。截至2023年末,共有科创板基金149只⑭,基金资产净值2536.33亿元。其中,ETF及联接基金96只,规模2347.24亿元;混合型基金31只,规模176.08亿元;指数型基金22只,规模13.01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 科创板基金情况(单位:只/亿元)

公募基金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得益于注册制改革的全面落地,公募基金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比重也在逐步提升。2021年11月,证监会发布通知,允许公募基金参与北交所股票投资,积极担当作为市场专业投资力量和普惠金融载体的责任和使命;2023年11月,中基协发布倡议书,引导公募基金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截至2023年末,新三板概念基金37只,基金资产净值183.74亿元;北交所概念基金46只,基金资产净值58.04亿元,其中244家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公募基金参与投资的共有61家⑮。

对于国寿安保基金而言,持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本领,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公司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投资民营企业规模超过百亿元;坚持引导资金投向国家重点战略支持领域,截至2023年末,创业板和科创板保有规模超过55亿元,成立了科创3年封闭混合基金;坚持支持高端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关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公司9只聚焦科技创新、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的主题性基金规模27.56亿元。

(四)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

公募基金积极探索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与发展路径,推动金融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相对均衡分布。

公募基金资源配置能力高效。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过于依赖传统信贷和城投平台的债权融资,导致地方债务持续累积。公募基金面向全社会募集资金,通过科学的跨主体、跨区域、跨期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满足不同区域个性化、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例如2023年10月,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隐性债务系列配套措施出台,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带头发现投资价值,通过资本市场积极行动,压缩了城投债券信用利差,降低了城投企业融资成本,有效缓解了城投债务付息和滚续压力,助力“一揽子”化债计划落地见效。

公募基金产品创新针对性强。在盘活基础设施资产、拓宽地方融资渠道方面,公募行业持续推动REITs产品快速发展。公募REITs的设立不仅可以改变城镇化对传统投融资的路径依赖,而且还是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重要手段。截至2023年末,已有30只公募REITs成功募集,产品规模超过985亿元,底层资产主要包括环保、高速公路、产业园、仓储物流、能源及保障性租赁住房六个行业⑯。2023年10月,首批4只消费类公募REITs也获得中国证监会受理。

公募基金服务“三农”能力凸显。公募基金通过金融扶贫、设立农业相关产品等方式,多措并举,多方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基协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公募行业累计向扶贫公益事业捐赠超过5亿元,数百万人受益。截至2023年末,农业主题基金共有29只,规模93.09亿元,主要以ETF及其联接基金为主⑰。目前,市场上以农业为主的公募基金产品较少,其中主动管理的农业主题性基金更少,公募基金通过产品形式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对于国寿安保基金而言,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加大乡村振兴帮扶力度。截至2023年末,公司涉及区域重大战略投资规模达到2150.86亿元。依托中国人寿集团公益助农APP开展消费助农,与湖北丹江口市浪河镇青莫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帮扶共建。自2015年开始,对甘肃省会宁县党家岘乡杨湾小学进行持续帮扶,累计资助超过100万元。目前,公司正加快研究布局农业主题基金,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五)缩小时间差距,增强资源跨期配置能力

中国经济规模巨大,不同产业之间属性不同、定位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经济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政策之间存在时间错配。这就需要公募基金发挥跨周期的资源配置能力,尽可能缩小时间维度上的差距,实现长期目标持续和短期经济稳定。

公募基金积极开展社会责任投资。公募基金通过探索ESG评价标准、发行主题基金等方式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虽然绿色主题基金近年受到新能源板块波动的影响,整体业绩表现暂不理想,但绿色主题基金的设立初衷与“双碳”目标达成的时间维度相契合,在“双碳”战略和绿色金融战略引领下,绿色金融投资在中长期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截至2023年末,共有绿色环境保护主题基金386只,规模2164.95亿元。其中,新能源主题基金161只,规模1337.20亿元;绿色低碳主题基金78只,规模235.16亿元;碳中和主题基金42只,规模100.65亿元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 绿色主题基金情况(单位:只/亿元)

公募基金积极布局养老三支柱建设。在服务养老三支柱建设方面,公募基金展现出了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担当。截至2021年末,基金占养老金管理规模的57.48%。其中,第一支柱方面,18家社保基金境内管理人中有16家为公募基金,委托投资规模达到1.45万亿元,占委托规模的72.55%;第二支柱方面,企业年金委托规模0.94万亿元,占委托规模的36.69%⑲;第三支柱方面,养老目标基金很好地匹配了投资者不同生命阶段的风险承受能力,缩小了长期人口压力与短期养老问题之间的矛盾。截至2023年末,全市场养老目标FOF产品达到253只,管理规模745亿元,其中179只养老目标FOF增加了Y份额,产品规模超过50亿元。

对于国寿安保基金而言,积极践行绿色金融投资理念,主动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发行3只具有绿色金融或养老金融方向的基金,分别为国寿安保低碳经济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国寿安保养老目标日期2030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发起式基金中基金(FOF)和国寿安保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期混合型发起式基金中基金(FOF)。截至2023年末,两只养老目标基金规模6.65亿元,并且Y份额成功纳入个人养老基金名录。

三、公募基金提升普惠金融质效的思路和建议

以往公募基金服务普惠金融的工作更加关注新增服务个人客户的数量及基金保有规模等方面。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且随着普惠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理念理论不断深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募基金践行普惠金融主要任务也由“增量扩面”转变为“提质增效”。为助力我国建成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建议公募基金聚焦主责主业,主要做好“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践行政治性人民性。总书记2024年“新年第一课”为金融强国划出了重点,再次强调了“八个坚持”,其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未来一段时间,公募基金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一方面要坚持党对普惠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舵定向,使普惠金融能够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国之大者”,普惠金融不仅要做好“金融”属性,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更要践行“普惠”理念,切实提升人民金融服务获得感,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公募基金普惠金融发展方向。

二是坚持把握金融强国系统观念,打造良好发展生态。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了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五篇大文章。普惠金融内涵丰富、外延较广,与其他领域有较多交集,要促进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几篇大文章的深度融合。科技金融要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要发挥普惠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作用,在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服务中融入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要提升养老领域金融服务质量,围绕建设养老三支柱大局,着力提高养老金产品供给质量和投资业绩。要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强化数字科技赋能,深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优化投资者教育等服务模式。

三是坚持完善公募行业激励导向,校准资源配置能力。受近几年资本市场环境影响,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投资业绩出现一定偏离,尤其是一些以长期投资理念运行的基金,如绿色低碳、养老目标等基金的规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有的甚至出现负收益。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健全政策保障机制,精准发挥各类政策的激励约束导向,引导公募基金建立健全敢做、愿做、能做、做成普惠金融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公募基金管理机构要摆正普惠金融的初心,既要保持商业化可持续性发展,又要把出发点放在解决老百姓生活难点上,落脚点放在缓解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上,不能仅仅以实现商业高回报作为唯一考核标准。

四是坚持挖掘创新贡献行业智慧,丰富普惠金融文章。创新是引领普惠金融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虽然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创新支持,但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要把握“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服务人民群众、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公募基金要重点响应普惠金融新的需求,健全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和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重点解决普惠金融广度深度还不足、服务渠道还不畅、服务效能还不高等问题。

五是坚持树立金融风险全局意识,培育良好金融文化。普惠金融相较传统金融而言,面临服务群体数量庞大、获取信息分散等问题,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管理的要求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募基金要利用科技数字化技术,加强普惠金融风险前瞻性、针对性研究,紧密跟踪监管动态和市场前沿,敏锐捕捉风险要点。加强舆情监测,及时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积极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在金融文化方面,公募基金要深化投资者保护和教育工作,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增强居民和家庭的金融健康意识,为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