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在湖南长沙停止了跳动。

一个伟大的人去世了。

他并不是什么政治家或者富豪,但他的名字被每一个曾感受过饥饿的中国人所铭记。

他是袁隆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袁老的葬礼上,一个身影格外突出。

她的身边簇拥着很多人,但是仍旧显得孤独和单薄。

她是袁隆平的妻子,邓哲。

她曾在25岁闪婚嫁给33岁的袁隆平,但两人携手半个世纪,如今却永远别离。

他们的故事,是那么浪漫而神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的湖南洪江,一个普通的女孩子诞生了。

彼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刚刚过去,中华民族最黑暗的纪元就到来了。

日寇铁蹄从东北践踏到东南,半壁河山都在战争的烟云中摇摇欲坠。

战争使得饥饿,成为那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这不是一个好年代。

幸运的是,相对于普遍的重男轻女思潮,这个女孩子的父母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开明。

他们把女儿的降临视作天赐的宝贝,给予了她自己所能给予的一切。

这个女孩子,就是邓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哲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这在吃不饱饭的中国相当难得。

她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虽然不及民国大家,但也是很有成就的。

在家庭的熏陶下,邓哲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童年充满了书籍和学习。

也许是家庭的传承,又或是父母的延续。邓哲很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分和勤勉,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在体育和文艺上都展现出了不俗的才华。

建国之后,邓哲顺利通过高考,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

那一年是什么时候,没有多少人知道。

但是那一年之前的1953年,一位男大学生结束了自己的大学生涯,被分配到这里开始自己三十七年的工作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是个年轻精神的小伙子,整天埋头研究,不修边幅。衬衫脏了,就翻过来继续穿;上课没有板擦,直接就用衣服袖子将就。

由于不注意形象,没有女士愿意和他结为伴侣,久而久之,竟然让他成了为数不多的“大龄剩男”。

直到邓哲的到来。

缘分是奇妙的,也许,命运对此早有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踏入大学校园的邓哲,很快遇到了第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即使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也不罕见。

选专业。

在专业选择的问题上,年轻的她犹豫了。

邓哲书香门第出身,从小就对文艺有着独特的爱好,这一点在她的晚年生活中也有显示。

但是安江农校不是搞文艺的。

考上了大学不能不读,但若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不仅难以学好,自己更是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

邓哲一度为此纠结。

直到她听到了一句话。

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的中国,被萦绕在贫穷与饥饿之中。

一亩地一年最多打出五百斤稻谷,很多时候往往只有三四百斤的产量。

这种产量,是很难养活这片土地上的耕种者的。在那个时代吃饱饭,真的不容易啊!

粮食可以拯救这个国家千千万万饥饿的民众,拯救这个国家的危亡;同样的,救命的粮食如果把握在了敌人手里,国家就要受人胁迫。

明白这个道理的邓哲,一个人思考了整整一天,然后决定弃文从农,成为一名农业研究者投身国家农业建设。

历史就是这么巧妙。

在相隔几堵墙壁的地方,有一个人同样这么想着。

他姓袁,出生时曾被“万婴之母”林巧稚接生。

林巧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通的思想往往会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他们就这么相遇了。

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

那个年轻的教师,几十年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里程碑的人物,也成为了教科书上的常客。

他的名字,被每一个吃饱饭的中国人牢记;他的伟大,被牢牢篆刻在人类消除饥饿历史的丰碑。

他是袁隆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个偏远的小地方,两个天生优秀的人自然而然会走到一起。

在两人确定恋爱关系仅一个月后,袁老师主动放下身段,向邓哲求婚了。

这一年是有着确切记载的。

那是1964年,那一年,袁隆平33岁,邓哲25岁。

1964的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不久,百废待兴,条件艰苦。

两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自然也没有钱办一场足够隆重的婚礼,即使这是人生唯一一次的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哲事后回忆,这场具有纪念意义的婚礼只花了五元钱。没有酒席,新娘的婚服是一件旧而整洁的红色运动服,而新郎还穿着一如既往的衬衫。

但是爱情,总是能够弥补物质上的不足的。

对于任何人来说,结婚毕竟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还是要留下一点回忆的。

那就照一张照片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黑白照片,就是袁隆平与邓哲当时的结婚照。

两个人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称谓上的改变了。

婚后,邓哲一直称呼袁隆平为“袁先生”,而袁隆平则称呼她为“邓则”。

这种称呼在外人面前又有所不同了。向别人介绍邓则时,袁隆平总是称呼她为“贤内助”。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辛世文曾谈到过袁隆平对于妻子不同寻常的称呼。

那次见面,两家人相互拜会。

辛世文介绍妻子“这是我的太太”,袁隆平回应道“这是我的贤内助”。

辛太太听了很羡慕,对辛教授说:“以后不能叫太太啊,要叫贤内助,贤内助比太太好听。”

这个与众不同的称呼中,包含的,是袁隆平对妻子满满的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农业科研人员,谈情说爱的时间总是宝贵的,工作才是生活中不变的日常。

粮食一直是农业作物的核心,但是作为我国两大主食之一的水稻,在亩产领域却始终得不到有效突破。

直到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等各类杂交物种不断面世,杂交学说享誉国内外。

但这一学说在水稻这却碰壁了。

人们第一次发现,这种古老的,养活了大半个中华大地的粮食作物,居然是罕见的自花传粉,雌雄同体植株。

这意味着这一物种,几乎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杂交育种了。

但是事无绝对,这件事仍然留有一线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稻虽然是雌雄同体的自花传粉植物,但是同一植株上仍保有雄雌之分。只要能够通过人工手段剪除稻花中的雄蕊,再配合另一株剪去雌蕊的稻花进行杂交。

杂交水稻育种仍然有实现的可能。

1960年,袁隆平在田间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他按照上述理论进行操作,试图实现大规模杂交水稻育种。

但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实验失败了。

成功这扇窗户的最后一丝缝隙,终于被关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隆平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研人士做了一个决定。

他们选择用手,去重新扳开被老天关上的门和窗户。

天不佑人,但努力始终会带来收获的。

1964年,袁隆平在经过长达四年时间的寻找后,终于凑齐了两株互相匹配的雌雄蕊稻花。

这就是后来改变中国,乃至于改变世界的所有杂交水稻的起源。

希望终于露出了曙光,但距离完全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理论上走通的路,距离现实之间还有着不小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段时间为了研究,袁隆平长期离家,不是在去往各地开会的路上,就是一门心思埋头在实验室里开展工作。

照顾老人和孩子的任务,全都托付给了邓哲。

在一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一个女人半独立的拉扯着一大家子,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但是邓哲没有抱怨,默默地充当着贤内助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自己是学农的,知道搞农业科研,季节性强,只能抢时间,一点也马虎不得。”
“你不陪伴水稻,它就不给你成果。”
“ 所以,我特别理解他。看到他一门心思放在杂交水稻研究上,我就下决心把家庭责任挑起来,让他安心做研究。”

这段邓哲的原话中,透出的,是一个女人的伟大。

杂交水稻的成功,离不开这个女人的伟大。

道路很难走,但好在最终走完了。

1975年,杂交水稻育种成功。

此时距离最开始发现两株雌雄蕊稻花,已经过去了十一年。

祖先们几千年的努力被浓缩在了短短的十年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时间,独立创造出一种新的作物品种。

这在人类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杂交水稻广泛种植在中华大地的各个地方。原来不足五百斤的亩产量,一瞬间翻了一番,突破了每亩地一千斤的世纪大关。

中国人的饭碗,被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了。

中国由此而改变,世界由此而改变。

几十年后的袁隆平早已是功成名就的袁老了。他背负着数不清的头衔与奖项,每一项都可以让普通人一跃到这世间金字塔的顶峰。

但是,袁老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永远离不开邓哲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贤内助的鼎力支持,就没有我的禾下乘凉梦。”

2021年,82岁的袁隆平与世长辞。

举国同哀,但最悲痛的人还是邓哲。

面对无数国人的安慰,邓哲流着泪说了一句话:

“那个宠了我一辈子的人,永远的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