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幼儿园的隐形教育者。在瑞吉欧教学法中,校门口的展示长廊“会说话”,户外墙壁可以陪孩子们“玩耍”和“记录”。而占据孩子们大量在园时间的室内环境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教室环境能够为孩子们营造交流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沟通室内外环境,打造“透明教室”

理想中的教室应当有亮度适宜的光线、开阔的视野和足够的活动。穿梭其中的孩子们就像生活在户外,既能享受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又能随时观察室外的风霜雨雪、花鸟鱼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大面积的落地窗、观察窗、镂空隔断等,能让教室在视觉体验上更加敞亮、通透。孩子们能够很快找到自己喜欢的分区和玩具,教师也能够更好地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解决突发情况。

二、遵循儿童天性,打造有边界的教室

边界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名词。边界感的建立是个体身份认同建立的重要维度,也是维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不仅成年人,学前儿童也需要物理、精神等层面的边界感引导和教育

落实到教室布局上,就是通过恰当的分区、隔离,为孩子们提供相对私密的空间,建立个人边界。如建立个人收纳箱、收纳区等就是维护儿童个人隐私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桌椅、艺术品摆设等形成的半隔断,则能够分离开静态区和动态区,让孩子们能够专注各自的游戏,不受往来人员打扰和碰撞。这样既有利于提升安全性,也有利于提升儿童创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秘密基地”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建立边界感。如阁楼、阅读小屋等就能够满足他们的独处需求,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打造有美感的教室

美育是一项开启心智的知识教育。学龄前儿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看得到的风景。

具体到色彩搭配上,应使用温暖、柔和的色调,避免刺激儿童视觉。如淡蓝、浅绿、米黄等,都可以用来营造宁静、舒适的氛围。

美术室、科学室、阅读室等则可以塑造成不同的风格,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的审美。如美术室可以融入艺术作品,使其充满感染力;科学室可以偏向展现科技的神秘、梦幻;国学室可以增添传统文化元素,让儿童通过实物感受文化的魅力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看见儿童”,打造安全教室

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幼儿身心发育未完成,但热衷于探索周边的每一个边边角角。为了避免发生意外,需要在设计阶段就排除一切安全隐患。

整个教室应当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材料,并在地面铺设防滑地板,墙角和桌椅边缘做圆滑处理,避免跌倒、碰撞伤害。阁楼、隔断等增加多个固定点和支撑点,防患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台、阶梯等高度不超过儿童膝盖位置,防止坠落。电器开关设置在儿童无法触碰到的位置,并增设醒目安全标示。每个教室还应该配有消防器械和无障碍消防通道,防范火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教室的设计应当充分尊重、听取教师和幼儿的意见,使教室环境既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又能反映园所的文化特色和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里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