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愿意视自己为中国人,香港就是我的家。”

他是一个在加拿大长大的犹太裔商人,19岁就赚得人生中的第一桶金100万,却对香港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来港发展后,更是成为传奇人物,不仅一手打造了世界级娱乐品牌兰桂坊,还让香港海洋公园起死回生。

2008年,身家百亿的他,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主动放弃加拿大国籍,并成为了一个中国人。

他就是被称为“兰桂坊之父”的盛智文。

那么,他为何会选择加入中国?他与香港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羁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危受命

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香港的旅游业遭受重创,其中位于黄竹坑的海洋公园也游客稀少,处于亏损状态。

而即将落成的迪士尼公园,亦让其处境更加艰难。如果没办法扭转局势,海洋公园就只能倒闭关门。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特首的董建华联系到了盛智文,邀请他接任海洋公园的董事会主席。

虽在商场打拼多年,但盛智文从未经营过主题乐园,而海洋公园更是没去过一次,所以,就谢绝了邀请。

奈何特首颇为看好他,被拒后又多次给他致电,盛情难却,最终他只好应了下来。

同年7月,临危受命的盛智文,正式接任了董事会主席一职。

海洋公园于1977年开业,距当时已有26个年头,可想而知,园内的设施有多老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盛智文第一次踏足那里的时候,满眼尽是破败不堪,设施锈迹斑斑,道路坑坑洼洼,园区食物更是难以下咽。

并且,员工也因乐园业绩不佳而看上去愁眉苦脸,可谓是百废待兴。

面对这样一个烫手山芋,有人提出干脆直接关园,宣布倒闭,这样好歹能空出一块值钱的地皮。

但盛智文却反对这一做法,因为游园过程中,眼光敏锐的他,发现了海洋公园特有的优势。

该园是依山而建,有着十分漂亮的自然环境,这样跨越山间的乐园,在全世界都是很少见的。

而且它还是香港的本土出品,陪伴多数香港人成长的地方,这就意味着该客户群对其有一定的依赖性和再消费的期望。

所以,海洋公园必须保留下来,更要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盛智文开始在世界各地物色和聘用乐园行业的优秀人才,这其中就包括汤姆·梅尔曼。

这个梅尔曼有个中文名字,叫苗乐文,现在是北京环球影城的总经理。2004年2月,他加入了海洋公园,担任首席执行官。

重塑公园

组建好团队后,盛智文并没有急于操刀大改,而是先带着团队,对各地的主题公园进行考察。

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但有时候,不了解行业的实况,反而是件好事,能以不同视角审视问题。

盛智文就是如此,经过考察,他意识到迪士尼和海洋乐园互有不同,两者并非绝对的竞争对手。

至于有何不同,他答道:“迪士尼有假老鼠,我们有真“老鼠”。”

迪士尼主打奇幻乐趣,有人偶米奇老鼠,但是模式化,去一次和两次,都是同样的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海洋公园是有生命力的,永远可以发现惊喜,比如园区有真正的大熊猫、小红熊、大胃鳄等动物。

所以,盛智文决定要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主题乐园。2005年,海洋公园启动了耗资超55亿港元的重塑计划。

经过翻新,公园的景点以及机动游戏,由原来的30多个扩充至80个,还拥有梦幻水都、海洋天地和亚洲动物天地在内的八大主题园区。

并且,盛智文还推出了万圣节、圣诞节等主题的节日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客流,。

期间,为了给公园增加曝光度,作为董事会主席的他,每次宣传活动,他都会穿上古灵精怪的装扮。

比如,2006年,公园成立东南亚第一座独立水母馆,盛智文出席宣传活动的时候,一身水母装扮,反响热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的带领下,海洋公园得以起死回生,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主题公园之一,从2003年亏损4100万,到实现连续11年有盈余。

并且每年的入场人次,也连续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打破记录。其中2012年,入场人次更是突破了700万。

也正在这一年,该公园获得了业内的最高殊荣,“全球最佳主题公园奖”,这也是亚洲首次斩获此奖项。

毫不夸张地说,海洋公园在港的表现,长期碾压着迪士尼公园。

以至于《福布斯》杂志在对盛智文进行报道时,给他冠上了“米老鼠杀手”的称号。而他在商界的传奇故事远不止如此。

与港结缘

盛智文实际上是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裔,这或许也是他拥有经商智慧的原因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7岁丧父,之后跟随母亲移民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生活。身处异国他乡,无人帮扶,母子两人的日子并不好过。

生活的窘困,也激发了他赚钱的欲望。仅有十一二岁,他就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清晨天不亮,他就得起床,先去送报纸,之后再赶往学校上课。休息日,时间充裕,他就在餐厅打零工。

这样忙忙碌碌一周,他就可以赚到35加元,差不多100多块人民币。

那时,娱乐休闲之类的活动,是他最不敢奢求的东西。即便后来创业成功,成为富豪,他也不追求享乐。

或许年幼时,钱对他来说,是最能带给他安全感的东西。而后来,赚钱则是为了挑战和证明自己。

16岁那年,靠着自己的努力,盛智文逐渐摆脱了贫苦,并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辆敞篷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中毕业后,他并没有继续读书,而是选择步入社会,进入了成衣行业。

因为他认为,除非是想要从事法律、医学之类的行业,否则完全用不着太高的学历。

最主要的是,他很清楚自己喜欢做生意,也深知做生意需要的是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而不是空会纸上谈兵。

而入职时装公司的盛智文,由于能力出众,很受领导的赏识,自然也不乏升职加薪的机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制衣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十分蓬勃。

由于当时曾推行低关税的自由贸易政策,加之港口的配套设施,香港地区的纺织品得以畅销世界各地。

这其中包括加拿大。而盛智文所在的时装公司,也是从香港进货,再出售。

19岁的时候,由于工作需要,盛智文有机会第一次踏足香港。而此行也让他与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走出位于九龙的启德机场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不止有密密麻麻林立的高楼,还有形形色色讨生活的人。

在那片充斥着蓬勃朝气的土地上,他们各个都干劲十足。

在回到加拿大后,他果断辞掉了工作,并决定带着积累的100万财富,前往香港大展身手。

传奇经历

其实他到港发展,最开始有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就是香港的低关税贸易政策。但后来决定扎根这里,则是出于对中国和香港的热爱。

而来香港后,本就打算创业的盛智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间办公室。即便那时候,香港已经是寸土寸金了。

70年代中期,盛智文成立了贸易公司Colby,主要从事的是成衣的出口贸易。

这项业务算是他的老本行,所以做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加上利润空间又大,公司的效益十分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1975年,该公司的市值就已经达到了22亿港元。这也足以见得盛智文的经商能力之高。

到了80年代,他又嗅到了新的商机。他发现香港除了一般的酒店和餐厅外,缺少一个适合谈生意的西餐厅。

并且从朋友口中,他还得知香港很难找到一家酒吧,想小酌一杯,只能去酒店内设的酒吧。

于是,他在中环小街的兰桂坊,开了一家名为加利福尼亚的餐厅,并采用“餐吧一体”的经营模式,生意十分红火。

随后,他以3200万港币收购了整栋加州大厦,并成为了兰桂坊的主要业主。

经过一系列的翻新整改,兰桂坊逐渐热闹起来,并在后来成为了香港主要的夜生活休闲区,以及著名的旅游打卡热点。

也正是为如此,盛智文有了“兰桂坊之父”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身家百亿的他,更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就是放弃加拿大国籍,成为中国籍的香港人。

后来当被问到为何会加入中国时,他表示,“我在香港生活了数十年,香港就是我的家。

我更愿意视自己为中国人。”

他还称,虽然长着一张洋面孔,但有着一颗中国心。而他也在用行动证明着这份爱国之心。

比如,2021年,河南遭遇洪灾时,他立刻捐款1000万。

就像他说的:“我想要追求的快乐生活,就是希望能够为社会贡献更多。”

如今,已经年过古稀的他,仍坚持在工作,并关心着香港下一代的发展,经常受邀到大学和年轻学子分享经验。

结语

评价一个人,并不只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而时间亦会证明盛智文成为中国人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