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资企业”是指由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在中国内地投资兴办且其资本占投资总额25%以上的企业(不含国外及港澳中资机构在境内的投资企业),这是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尼的

金光集团(Sinar Mas Group)

也是其中的佼佼者。简单介绍一下,这是由祖籍福建泉州的黄奕聪于1938年创办的,现已成为印尼最大的集团之一,涵盖制浆造纸、金融、农业及食品加工、房地产、能源与基础设施、移动通讯等领域。

自1992年进入中国以来,经过30年发展,2022年在华总资产达到2445亿元,销售额约943亿元。旗下最为消费者熟知的无疑是清风纸巾,除了纸业,集团还涉足房地产、食品、粮油等业务。

在地产方面,投资建设了金虹桥国际中心、金光外滩中心、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等地标建筑。在食品领域,则拥有畅销中国30多年的“

华丰三鲜伊面

”、干脆面领先品牌“魔法士”等产品,在全国设有6大营销中心并配套布局生产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提及方便面,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但在康师傅、统一进入大陆之前,占据市场霸主地位的是华丰生产的三鲜伊面。1984年,广州省农垦办从日本引进一条原装方便面生产线,准备给珠江农场。谁知珠江农场“不识货”,于是给了平沙华侨农场(今珠海平沙镇)。时任生活服务站站长的

熊毅武

,带领员工开了一家名为“华丰”的食品厂,寓意“中华丰裕”,随后生产出广东第一块方便面——三鲜伊面。

这个名字大有来头,“

伊面

”即

伊府面,是一种油炸的鸡蛋面。相传清朝年间,

曾任惠州知府及扬州太守的伊秉绶,让人将面粉和鸡蛋掺水和匀,擀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存放起来。食用时只须取面团放入碗中,用开水一冲,再加入配料,便成了一碗香味扑鼻、柔滑可口的面条。人们称之为“伊面”,它与现代方便面有相似之处,所以又被喻为方便面的鼻祖。

而“三鲜”指的是其调料包采用猪骨、海鲜、鸡肉来调制,一下子就抓住广东人对鲜的执着,成为打边炉的“指定用面”。紧接着熊毅武请来“肥姐”沈殿霞代言广告,在各大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食华丰,路路通”的广告语传遍大街小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鲜伊面迅速卖爆,由于供不应求,批发商来订货必须先交钱,晚上在工厂门外排队等,有的甚至用旅行袋带着一大包现金来提货。当年取货、装运的车辆,经常将珠海平沙镇附近的公路堵得水泄不通。

1988年,华丰开始向全国扩张,在辽宁阜新、黑龙江肇东、陕西宝鸡、山东济宁、河南驻马店、河北唐山等地独资办厂,在广州、北京、上海、沈阳和哈尔滨等地设立办事机构,实施“东南西北中、处处有华丰”的发展策略,这也导致不少地区的朋友误以为“三鲜伊面”是当地特产。

当时的华丰有多火?山东烟台有一个方便面品牌龙丰,请来陈佩斯、吕丽萍代言,广告语就叫“食龙丰,万事通”。河北邢台有一个方便面品牌华龙,广告语则是“华龙面,天天见”。它们的包装都黄色为主色调,很多人会误认为是亲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86年起,华丰生产和销售量一直雄居全国同行业榜首。到了1993年,销售总额达到6.3亿元,创利税1.2亿元。次年,金光集团收购了华丰,随即开始扩展金光食品在中国的消费品事业。

他们在管理上摒弃了本土化,撤换掉原有的高管团队,熊毅武只能黯然退出,同时花费重金从港台等地区招募专业人才。可惜这些管理者“水土不服”,做出了一系列脱离中国市场实际的产品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加之康师傅、统一的到来,华丰便逐渐退居二线了。

当然,金光中国食品并没有坐以待毙,05年首次开发干脆面喷涂技术,推出了“魔法士”干脆面。另一方面创新口味,推出油泼辣子系列、芝士焗龙虾味、酸辣冬阴功面、藤椒牛肉面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方便粉面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312.3亿元。品牌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需要在贴合健康理念下,不断从面饼、配料、包装、品类及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成功“俘获”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