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国民基本上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长期的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慢性病患者数量庞大,一些常见的慢性病患病人数甚至高达上亿人。今年起,多地的慢性病医保报销政策迎来了一次重大变革。长久以来,慢性病患者一直面临着医疗费用高昂、报销难度大的困境。这次政策的调整,无疑为众多慢性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一政策变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慢性病医保报销的历史。在医保制度初建之时,慢性病的门诊治疗并未纳入统筹基金的报销范围,患者往往需要自行承担大部分医疗费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保筹资额度不断增加,报销范围也逐渐扩大。然而,不管是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其筹资方式都是有限的,所以医保基金总量有限,报销政策往往存在诸多限制,如病种限制、报销比例限制以及封顶线设置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政策调整的最大亮点在于取消了小目录限制。我们都知道,医保报销有三大目录,在就医过程中,需要符合这三大目录内的项目才能报销。但是门诊慢性病并不是符合三大目录的全部报销,在过去,申请门诊慢性病后,患者只能报销与该慢性病和并发症相关的药品和诊疗项目。这意味着,如果患者在治疗慢性病的同时出现了其他疾病,相关费用往往无法获得医保报销。这种限制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具就医体验。

取消小目录限制后,只要申请了门诊慢性病的患者,其在门诊就医时,医保目录内的项目均可获得医保报销。这无疑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使其能够更加安心地接受治疗。同时,这也将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因为慢性病虽然可以通过治疗和用药控制病情发展,但是其对身体还是有影响的,容易有并发症,现在小目录往往影响期用药和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取消小目录限制并不意味着患者可以无限制地享受医保报销。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职工医保还是城乡居民医保,其筹资金额都是有限的,只能满足基本医疗的报销;为了保障医保基金的平稳运行,政策还设置了封顶线。封顶线的设置旨在防止过度医疗和滥用医疗资源,确保医保基金能够持续、稳定地为患者提供保障。

封顶线的具体数额根据地区和政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封顶线的设置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医疗消费水平以及医保基金的筹资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在保障患者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封顶线数额,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最近几年的集中医保带量采购,很多的慢性病药品价格下降明显,治疗起来负担都不算太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些,今年多地还扩展了慢性病的报销病种及提高了慢性病的医保报销范围,因为最近几年的医保筹资金额上涨明显,而集采和DIP付费方式改革等使得医保基金支出有所下降,更好的保护了医保基金的安全使用;可以有更多的医保基金用于报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