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唐朝诗人的朋友圈,不难发现,李白和王昌龄是好友,而且是很好的朋友。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今湖南洪江)担任县尉。千年前,龙标还是个地处偏远的地方。

职位不高,又远离家乡。远在扬州的李白得知后,写了一封信寄给王昌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柳絮已尽,子规鸟开始清脆啼鸣。听闻你被贬谪至龙标的消息。此刻,恐怕你已跋涉过五溪。

李太白果然消息灵通,仿佛时刻关注王昌龄的行踪。

我非常想你,也为你感到无尽忧伤。于是,我将这满腔愁绪寄给明月,愿它能如我一般,陪伴你,直至夜郎以西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月,在李白笔下,是另一个自己,是他的副本。有太白的情感、思绪。

这般想象力,让人惊叹。仿佛能感觉到思绪随着明月与风,飘向你的身边,与你同在。

我想,王昌龄收到李白的诗,感到非常幸福,人生最艰难时刻,有如此挚友,此生之幸哉。

李白把愁心寄给明月,而王昌龄将惜别之情,深藏在与友人分别后的点滴之中。

乘船顺流而下,在卢西郡(沅陵县)做短暂停留。王昌龄在沅陵送别友人入蜀,在送别之时,写下:

《卢溪别人》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武陵溪口驻扁舟

与友人即将分别,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于是,王昌龄一次又一次地送行,从酒店送到武陵溪边,那一叶扁舟静静地停靠在岸边,等待远行之人。

虽然没有点名谈话内容,但我们不难从“溪口”“扁舟”,想象二人送别情景。

这就像水浒传中,宋江送武松,天不亮就出门。行了五七里路作别,送这么远了,哥哥你请回去吧。

宋江说,不碍事,不碍事,我再送送。

不知不觉又过了几里路,武松再次劝说,宋江坚持再送一送。

吃了午饭,直到临近傍晚,武松再次催促,宋江才依依不舍地止步。

看到这里,很多人好奇,不就分别吗?他日再见,还有书信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现代人看来,分别或许并不算什么。然而,在古代,出行和通信都极为不便,一封信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送达。而见面则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离别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件特别伤感的事情,而相聚则更显得弥足珍贵。

往往在离别之际,他们会盛宴送别,还会折柳,写诗,以此寄托对朋友的情谊。

溪水随君向北流

溪水依依伴君行,缓缓向北流淌。

这一句实在是妙不可言。

与王维的“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相比,更有一番风味。春色虽美,但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退;江南江北虽广,却也有界限。而溪水则不同,它永不停歇,无论路途多么遥远,都始终陪伴在友人身边,直至汇入江河大海。

同时,有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有无尽的江水,又有离别的孤独,还多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

不管多么不舍,终须道一声珍重。当友人踏上舟船,渐行渐远。王昌龄独立岸边,满怀惆怅,目光追随友人的背影,直至消失在视线尽头。当友人踪影难觅,唯余溪水潺潺,向北流淌。

此时,诗人不禁心生羡慕,渴望化作那溪水,得以伴随友人,一路北上,直至天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到荆门上三峡

当王昌龄的船只驶过荆门,深入三峡腹地时,友人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之外。然而,他心中仍旧牵挂着那位远行的友人。

从武陵溪出发,一路向北,经过荆门,汇入长江航道。随后,将沿着古道,溯流而上,中间穿过险滩重重的三峡航道,直抵目的地。

出蜀难,入蜀更难。当年李白出蜀高声直呼: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这是蜀地险峻地形的真实写照。遥想项羽为了爸刘邦逼入困境,故意将他赶入巴蜀之地,刘邦10万之众,损失过半。

这一句,是王昌龄对友人安全的牵挂。

莫将孤月对猿愁

夜空深邃,明月皎洁。李白曾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此刻你身处三峡中,连那陪伴的影子都难以寻觅。为何如此说呢?

从三峡溯江而上,深夜明月当空,树影婆娑,人影与树影重叠,很难分清。

当从三峡溯江而上,深夜明月高悬,树影婆娑,与人影交织重叠,令人难以分辨。在这种环境下,月亮似乎更显孤独,而你也愈发孤寂。

而自古以来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民谣。寂静的夜间赶路,三峡两岸猿声不断,诉愁啼怨,令游子感到孤寂悲伤。

于是,他宽慰友人,前路未知,道路艰险。不要因为两岸猿声、孤月而感到忧愁,悲伤。

因为你并不孤单,你有我这个朋友,我在思念你,在永远支持你,陪伴你。无论何方,我将如影随形,与你同在。

卢溪别人》王昌龄另辟蹊径,设想他旅途中遇到的种种遭遇。意在劝诫友人宽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