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在接受《有识》栏目采访时表示,靠调休拉动内需的使命已经结束,建议增加假期天数,个人假期拥有20天以上的增长空间,到2030年可以把双休制改成“做四休三”。

这番论调无疑打脸了部分专家关于“多休假影响GDP”的观点,更是给已经执行多年的调休制度是否还有延续下去的必要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到了法定节假日前夕调休基本上是绕不开的话题,为什么要人为创造三天以上的连续休假日呢?与刺激消费有关。

必须承认的是连休确实能够激发民众的消费潜力,为各地带来经济增量,以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为例,今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出游总花费达到了1669亿元,创下历史记录。

注意,我说的是“连休”有利于经济,没有说“调休”,事实上后者可能抹平了连休带来的增量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是有限的,节假日时用了,之后恐怕就得省着点花,何况为了调休凑假得连续工作6天使得1-2周成为单休,不少人宁愿待在家里缓一下连上6天班带来的疲劳,打消了出门消费的念头。所以拉长时间来看不一定增加了总的消费额。

另一方面,调休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工作天数恒定不变,这样就能增加GDP了吗?

过去,科技不发达、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GDP与劳动时长成正比,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只能靠延长工作时间实现。当下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日新月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早已不是拼工作时长的年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反,我们经常听到“产能过剩”的讲法。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之中包括了去产能。这里的产能除了指生产能力和数量外还包括企业职工投入的工作时长,或许很多时候根本用不着干那么长时间的活、重复生产那么多东西。

部分专家认为工作时间短了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可能与我国的GDP核算方式有关。中国采用生产法核算GDP,只要东西生产出来了不论有没有卖掉都算入当期的GDP里。

比如,A公司1月份生产了1万台手机,每台成本为2000元,哪怕当月一部也没有卖出去A公司创造的产值依然是20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产法核算GDP并非不科学但容易引发过度投资和重复生产。按照生产法的理念,产量越大GDP越高,反之则降低经济规模,增加休假天数将减少用于生产的时间,GDP将受到负面影响的结论不就应运而生了吗?

表面看这套理论没有问题,可世界是动态的,如果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库存不断增加最终会导致企业破产,生产力归零也就不存在持续创造GDP的可能了,以最终消费额核算GDP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东西只要卖出去了就一定会有新的生产,不用担忧浪费产能,赚更多钱的原始冲动会推动企业生产更多的东西。

总结一下。调休是为了不减少工作天数以避免生产力下滑,可现代经济中产能往往过剩,多干活短期来说增加了用生产法核算出的GDP数值;长期来讲可能因需求不足影响未来的生产力,导致累计财富并未增加,只有及时消费掉已有库存商品才能持续生产更多商品、创造更多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让大家积极消费呢?就四个字——有钱有闲。

“有钱”的问题在当下主要集中在收入分配制度上,中国的国民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不高,贫富差距也有扩大之势,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应尽快提上议事议程。

“有闲”不难解决,给老百姓放更多的假就可以了。自1995年实施双休制度起我国一年的法定假日为104天左右,加上11天的节假日共计115天,即便加上10天的带薪休假(大部分民企员工享受不到)在全球来看依然是比较少的。按照王琪延的测算中国人的假期可以再增加20-30天,如此一来民众才有足够的时间用于休闲消费,拉动内需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需是决定一国经济强大与否的关键,不像投资那样需要较大规模的负债、也不会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有时候咱们不能墨守成规,思路可以调整一下,给民众多一点假期、让大家有时间消费,也许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