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赵先生上台分享经验)(2019年12月7日,袁希福院长探望赵先生)

2024年4月26日,在众人热烈的掌声中,赵先生激动地走上分享台,向袁院长和全体医务人员致谢后,开始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抗癌历程。赵先生说到:“刚刚在台下,我看了咱们希福医院这个‘100位生存5年以上抗癌明星’的名单,应该我就是那个‘赵某,胃间质瘤,6年’的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2011年,在工作岗位上突然吐血,120拉走抢救了一个星期查出的病。当时报告单上写的是胰腺癌?胃癌?喷门癌?医院那边也分不清,后面转院到郑大一附院后,通过穿刺才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

这个肿瘤是一个小肿瘤,可能好多人都不了解,它确实十分难缠。而赵先生说:“从2011年的天热的时候一直到现在,在这13年里面,他经历过4次全麻手术,1次局麻手术。手术,术后复发,再手术复发,转移再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最近一次是在2017年底的时候,在上海做的开腹手术,4次全麻手术里面,有2次是全开腹的,有时候和家人开玩笑说,肚里几样东西估计切的差不多了,贲门没了,胆囊没了,胃顶上切一半,肝脏切一半,切了好多东西了。”

所以说到2017年底的时候,上海做过手术回来之后,家里亲戚就感觉“你老做手术,这已经是没有底子了呀!”然后就推荐到希福中医尝试一下中医。也是从2018年2月份开始和希福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因为长期服靶向药物(格列卫),造成白细胞低,贫血,腹泻,手脚肌肉抽搐、抽筋,水肿,皮疹,眼球出血。每天需要同时吃5到6种其它的药去克服这个毒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严重影响着我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我坚持吃中药,通过袁院长调整药方,现在白细胞正常,贫血好转,腹泻也减轻了,睡眠吃饭都完全正常,而且各项指标逐步趋好。最近一次是清明节前,做的一次复查,抽血血常规肝功肾功,所有的指标全在正常范围。”

(2024年4月26日,赵先生上台分享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4月26日,赵先生上台分享经验)

说到这里,在“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龙年中国行”的现场,赵先生又向袁院长致谢起来!“谢谢袁院长,也谢谢咱们希福医院的医护人员。这一次我的检查单还在手机上,等一下会后院长再帮我看看。”

同时,赵先生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在场抗癌明星及家属们谈了几点体会,“将近13年的患病经历,我也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是,看病一定要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案。因为我经历手术复发转移再手术再复发又手术,靶向治疗然后喝中药这个过程,其实选择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什么时候你选择中医,什么时候选择西医,应该有一个明确认知。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咯噔要强。

第二个,我觉得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也非常重要。互联网时代,微信啦,公众号啦,包括一些网络问诊,直播的疾病科普等等各种渠道。大家都可以了解自己的疾病的治疗手段,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疾病。能够避免咱们走弯路,避免偏激。

然后,还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之前是在一个企业的负责行政的工作,经常的熬夜加班喝酒抽烟,自从病了之后,生活习惯完全改变了,生活很规律,每天按时休息,按时吃药。我坚持了14年的健步走,我觉得通过你坚持一种运动,一定会若干年后收到一个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们可能无法选择疾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疾病的态度,你乐也一天,你哭也是一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一段抗癌的心酸史,我希望在这里跟我们所有朋友多交流,多沟通,总结我们成功的经验也好,失败的教训也好,也祝愿我们所有的病友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现在医学发达了,疾病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失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直面疾病的心气。

数十年来,袁希福院长和许多老病人从医患关系渐渐变为朋友,赵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每次到医院复诊都是下午,临末下班的时间,我们也好奇,可他说:“离得近,就不和外省的朋友抢了”。

2019年时,赵先生的身体就已经恢复了,他说:“街上遇到以前同事,一个劲夸我‘现在身体这么好呢!’”也是在那一年末,12月份,袁院长准备外出随访,问了一下郑州周边的患者,赵先生听说这事,强烈要求到他那看看。

(2019年12月7日,袁希福院长探望赵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12月7日,袁希福院长探望赵先生)

2019年12月7日,一见面他就一把拉住院长的手,“院长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是太感谢了!”当问及身体时,赵先生感慨万千,“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中药把自己调理的是真好,越来越觉得中医博大精深。现在每天雷打不动吃完晚饭,散步40分钟,没事喝喝茶,精神相当好。”

在旁的妻子也说:“你看他50了都,一点都不像吧!现在可注意养生了。”这话一说,让袁院长也没想到,“平时还真没注意你的年龄”。心态、锻炼,这或许也正是赵先生身体康复的一个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