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呱妈,高级育婴师一枚,母婴从业十余年,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让你轻松带娃。

宝宝肠胃比较娇嫩,小肚子容易表现出“不爽”,连自家的宝宝也难以避免会“中招”,胃口不佳、便秘积食时有发生。

所以,我们就总结出一篇经验帖,希望各位能简单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拉臭难

可能表现:

肚子发胀有硬块,排便困难有疼痛感,食欲减退;

排便时脸憋得通红,烦躁痛苦、蹬腿哭闹;

便便干硬发黑,有的小而干,像羊粪球,有的大而硬;

有时还带有肛裂。

注意事项:宝宝排便间隔长点,但吃得香、睡得好、精神好,则不用特别担心,多半只是“攒肚”了。

02

拉肚

受凉、喂养不当以及胃肠道感染,可能出现大便变稀、变糊,排便次数增加等情况。

注意事项:

要注意给宝宝保暖,尤其是腹部。

不要突然给宝宝替换食物,同时可以考虑给宝宝摄入益生菌制剂,帮助宝宝调节肠道微生态,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腹泻频繁要预防脱水。

胃肠道感染分病毒性和细菌性,需要及时带宝宝看大夫,并做大便检测,进一步确定腹泻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绿便

饥饿、铁消化不完全、绿色食物、腹部受凉、胃肠道感染等引起。

奶量正常且精神状态无明显异常状况时,就不必太担心。

注意事项:

绿便且过敏/绿便且拉肚;

便中带血/明显腥臭味 ;

绿便且水便分离绿便且有黏液。

04

奶瓣

白色、瓣状的颗粒物就是奶瓣,多数属于正常现象,消化不了或者转奶过程中不适应新奶粉导致消化不良,也有可能造成奶瓣。

注意情况:

长期拉奶瓣、体重增长缓慢或者其它不适;

奶瓣颗粒比米粒大,便便里还带粘液、泡沫、血丝,有腥臭,宝宝精神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胀气

一般出生2-4周出现,到宝宝3-4个月时逐渐消失,表现为打嗝、肚子圆鼓鼓、咕咕叫、放屁多、泡泡便、腹痛哭闹等。

注意事项:

不要使劲摇晃宝宝、不要给宝宝盖太多。

不要一哭就喂,哭的原因有很多,反复喂可能会加重肠胀气

母乳妈妈不要吃太多引起宝宝胀气的食物。

06

上火

宝宝可能出现眼屎增多、舌苔发红、口气重、手心干热出汗、大便干硬、消化不良等情况。

注意事项:

1.冲调不当(水温过高和奶液过浓):水温过高易使部分蛋白质变性失活,难以消化吸收,进而导致积食上火;

奶液过浓则会增加宝宝的胃肠道和肾脏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起上火。

2.过度喂养:加大身体负担,易导致消化不良和上火便秘等。

3.饮食卫生:饮用了受到污染的奶粉,可能会因为免疫力不足,导致细菌在体内产生轻度感染,进而出现上火。

07

厌奶

突然奶食量减少或变化频繁。

生理性厌奶不爱喝奶但自身的生长发育、精神状态正常,多是因为过度喂养、对外界开始好奇、不喜欢奶的味道、辅食口味重或者出牙期食欲下降等。

病理性厌奶:可能因为积食引起的腹胀、腹泻,感染及其他急/慢性状况等,在任何月龄都可能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8

积食

多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肚腹胀热等。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具体表现:

睡不安稳、烦躁易哭、大汗淋漓或入睡汗多;

胃口变化大,食欲明显不振;宝宝常说自己说肚子涨,肚子疼;

厌食,饭入口后久含不吞,吃一顿饭要很长时间;

鼻梁两侧发青、舌苔又厚又白,口气中有酸腐味;

生长不良,面黄瘦弱,小便短黄或清长,大便酸臭或溏薄;腹胀、大便硬结或拉肚、拉臭难、口臭。

宝宝肠胃问题如何应对

注意饮食卫生:母乳喂养要注意洗净双手和乳房、储奶袋;奶粉喂养每次喂奶前后都必须对工具进行彻底的清洁。

培养良好的喂养习惯:要定时、定点,一次不能喂养过多,不要一次性更换奶粉品牌和奶粉的比例。

注意补充水分、勤换尿裤:腹泻及时给宝宝更换尿布,每次用温水清洗屁屁,谨防宝宝红屁股。要及时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注意防寒:不要让宝宝腹部受凉,晚上睡觉、带宝宝出门都要裹好衣服/小被子,受凉容易引起宝宝肠胃问题。

补充益生菌:可以给宝宝补充益生菌提高宝宝肠胃机能,改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