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针对资本市场的8.27新规发布,到如今已经超过八个月,期间成批次、成系统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密集推出。如汉鼎咨询此前所述,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本轮改革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截止到目前,主基调仍然以强监管为主,且尚未发现调整迹象,管理层的决心可见一斑!

任何改革都会面临阵痛,都会出现得失,无非是孰轻孰重和利益博弈的结果。不可否认,本次改革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至于方式和方法是服务于预期目标和结果,只要能够达到预期,那么都是值得的。但与此同时,在本次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连锁反应,针对这类问题,也要有所关注和思考,不能将其简单的定义为改革的代价和过错,只能说通过本次调整将一些原本就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早触发出来。

本次所产生的影响范围比较广,不仅局限于资本市场本身,还辐射到许多其他领域,

汉鼎咨询总结了几类受本次调整影响压力比较大的领域和群体

,仅以所观察和了解到的信息作出汇总,相信现实中绝不仅仅于此。

首先:资本市场本身的相关参与者,一级市场中,围绕IPO链条的各类服务中介机构、拟上市企业

。这个不需要过多描述,基本停滞的IPO市场释放出大量的闲置产能,明年各大券商披露的年报会相当难看,实际上今年的就已经很不美丽了。其他会所、律所等各类中介也无一幸免。日趋稀缺的客户资源令市场已经陷入卷无可卷的境地,瘦身一批、清退一批、死一批是能看得到的预期。企业更难受,已经申报的在等待25%概率的现场检查过程中惴惴不安,申报筹备期的企业进退两难,而计划申报的观望情绪浓重,苦主一片!当然二级市场风光也旖旎不起来,分红和退市的规定让小市值上市公司老板夜不能寐,已经明显要触发退市条件的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其次:创投机构和中小企业。

其实创投也是一级市场范畴,但是创投机构受影响更严重,有必要单独拎出来开一席。简单来说,IPO收紧,把创投行业的“募、投、管、退”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退出卡住了,而创投机构又严重依赖IPO退出渠道,想短期内开辟新的退出赛道不太现实,远水解不了近渴,2024年对许多创投机构尤其是私募股权基金可谓生死攸关毫不夸张。IPO收紧,券商投行业务影响巨大,但大多是国资背景,无非裁员、转岗,但是私募基金的钱都是社会资金,换句话说都是自己的钱,影响效果完全不是一个层级。当上市遥遥无期,对赌协议眼看到期,对簿公堂是双方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老股转让的信息大幅增加,打八折能出手都是值得庆幸的事。

企业搓火、GP搓火、LP更搓火,退出难,自然募资和投资就更难,今年许多私募机构的工作重心都放在想方设法退出上来。募资困难,投资会更加谨慎,蔓延导致有需求的企业也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如果说有正向意义的方面,就是虚高估值的现象会得到很大的遏制。而相对于私募基金,今年或是国控基金甚至央国企大展拳脚的舞台,目前接触的大量投资/并购意向信息中大比例都有国资背景。还有一个情况是,当前阶段或给S基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消息面上也可以看到各地成立的S基金,国资背景浓厚,好吧,兜兜转转!企业方面,利润小几千万的企业也是融资需求旺盛的阶段,今年可能会面临融资难的窘境,不考虑资本市场调整因素,基本面对企业业务发展也不友好,双重叠加之下,日子会更难,再综合更多的能说的不能说的因素,不少这类企业也开始考虑被并购。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领域是,IPO停滞对于工业用地、商业地产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众所周知,企业在申报发行过程中,要披露未来的募集资金使用规划,募投项目的内容无外乎就是产能扩建、技改升级、营销网络及研发中心等等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展开的未来投资事项。而项目用地/办公区是必备的前置性条件,在申报之前就需要进行落地或确认,所以在企业IPO过程中设计募投项目阶段往往就需要将未来投资项目所需要的生产、办公等用地确定或解决掉。但募投项目的实施计划一般是募集资金到账之后才开始展开,所以在为了满足募投项目用地的前提下,同时尽量减少企业的前置成本压力,往往用预定的方式来确认募投项目用地问题。但采取这类方式的项目伴随IPO审核形势的趋严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如果上市无望,后续毁约、退订的现象将会十分普遍。

虽然从监管的逻辑,是希望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就能够承载和实现募投项目的计划,无论上市与否,企业都是要投资建设,但是现实中对这类情况的占比不能持太乐观态度,加之近年来基本面因素,企业投资日趋保守、稳健,如果无法上市募资,很大可能就会收缩阵线。不难想象,今年的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写字楼的日子会更难过,算个简单的账就可以看出,过去每年申报企业过千家,募投项目中涉及新增工业、办公用地需求保守预计超过六成以上,再加上申报筹备期的企业,所以这一两年每年因为IPO收紧导致的用地协议无法/难以履约的情况恐怕至少得上百起,这不单单是几十上百亿规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未来工程建设、设备投入、用工、税收等一系列的想象空间都被压缩了。

而这仅仅只是IPO,别忘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募投项目规划所衍生出来的需求和想象空间并不比IPO端少,但是两者目前都面临收紧的问题,双重叠加之下,势必会造成不小的冲击。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长期存在,未来即便是IPO放开,但是20-22年每年四五百家的过会情况基本上很难再现,再融资也是同样的逻辑。那么针对此,前置到工业园区和写字楼方面,寄希望于承载资本市场相关的用地需求发展的规划可能要提前考虑调整。当然这对于一些需要新增用地的企业或许也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好机会,毕竟园区和写字楼设立起来就很难调整,降价获客在供需关系换位的背景下往往是必选项。

再说个大点的,

二三线城市及不发达地区,一二级市场的强监管的效果体现的更加明显。

分市场来说,一级市场,IPO收紧,各地政府多年苦心培育的种子企业眼瞅着没法开花结果,前期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量企业融资过程中都会有当地政府基金介入)和政绩预期短期内都化为泡影,不比经济发达地区和一线/超一线城市,这类城市的上市/拟上市资源都很少,有些省份举全省之力,可能还不如发达地区一个地级市的存量大,每个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的企业都是香饽饽,稀缺资源,村里的希望,IPO收紧不仅仅是断了当前的念想,甚至对未来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地区,企业规范性越强,资质、资源更加优质和充分,也更容易达到和满足上市标准。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往往找一个合格的董秘甚至证代都很难,而地方政府的帮扶/监管和交易所的审核标准肯定无法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这种反差的结果会在审核趋严的申报环境下被体现和放大。这种差距和问题不是说互联网时代、交通发达就能解决的。所以从目前看,本轮受IPO收紧、现场检查影响终止、撤材料的二三线以下城市企业比例不会少。未来即便IPO恢复常态,但是强监管同样也是常态化,且受环境影响,一些问题又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所以,这类地区企业的上市计划难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当然也可能会由此衍生出一些相关辅导、教培的机会。

继续上文,

二级市场的调整同样对于这类地区有更明显、直接和当下的影响,而且紧迫程度比照IPO的情况更甚

,仅就退市一项恐怕就会要了地方政府的老命,这个逻辑和上句话内容类似,发达地区的合规性、成长/成熟性、人才条件和市场机会要远好于不发达地区,上市公司质地和抗风险能力更强,

换句话说,容易触发退市条件的小市值公司在二三线城市及不发达地区比重应该会更高。退一万步讲,发达地区及一线城市往往都拥有数量可观的上市公司,出现一两家退市的情况不会伤筋动骨,甚至可能都溅不起来什么浪花,但是到了地方上可能就会直接导致当地上市公司数量砍半甚至清零,政府年终总结时候怎么做报告?所以地方政府保上市公司、保壳的动力丝毫不会弱于企业自身,这也是之前经常提到的退市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自己家的娃含辛茹苦培养马上快大学毕业了,最后因为成绩不合格要被学校勒令退学,让谁也无法接受不是。退市新政实施后,未来一段时期如何应对来自地方上的各种诉求或也是让监管部门头疼的问题。

还有一些其他的机构如地方城投、银行等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了解有限就不展开分析,以免误读。

本轮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好的,但是也不能说由此受到影响的一些领域之前的做法就是错的,演变至今,都有各自不得不走的成长逻辑和发展规律,如果要说有错应该也更多来自于统筹发展过程中的系统性问题,无论有没有本次调整也都是迟早会暴露和需要解决的,毕竟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至于谁还?游戏玩家是很难有决定权利的。

不管怎样,先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