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16周年祭,每当警铃响起时,无数国人都会为地震中逝去的生命默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年,大地震荡,山河破碎。但灾难无情人有情,地震发生时,离震中最近驻蓉某部,第一时间由受灾部队转变为救灾部队,反应迅速,指挥有力,出色完成通信恢复和通信保障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信救援队火速赶往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官兵背着通信设备向灾区挺进

16年过去了,曾经参与救援的战士有些已退出现役,有些仍奋战在值勤岗位,我们走进曾经亲临救灾一线的官兵身边,听他们讲述当年的热血时刻。

01高级工程师万春燕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高级工程师——万春燕

“入灾区的桥断了,工兵临时架了铁桥不能承太重,我们就下车扛着设备过去。”讲起当年的救灾往事,万春燕上校仍记忆犹新。

打通通信联路,回传现场视频,谁愿意去?听到灾前点兵,万春燕主动请缨要求前往一线,一车三人辗转汶川、青川、映秀几地。

在联通的路上,万春燕常常一干就是一天,饿了就吃口泡面,累了就躺在帐篷里眯一会,两个多月里三进三出震中地带,打通音视频信道,为救灾行动抢占了先机,也为灾后重建奠定了基础。

“最后一次从灾区离开,我看到电视里正在播北京奥运开幕式,看到国家顺利召开盛会,感觉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谈及于此,万春燕不禁热泪盈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灾后抢修公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官兵推车过桥

02一级军士长盛裕兵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一级军士长——盛裕兵

“地震发生后,我们临危受命,在通信楼建立总指挥部,第二天便组建保通队火速支援彭山,保障时任国家领导人入川,我就是其中一员。”一级军士长盛裕兵回忆道。

因首长乘火车到各点位,盛裕兵跟随的保障小队必须乘坐汽车提前在每个站点,快速准确地联通设备。时间紧任务重,盛裕兵和战友们昼夜鏖战,三天他仅睡了八个小时,吃了三桶泡面,但他们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迎接每一次挑战。

“唯一的信道就在楼内,但这楼裂缝很重,余震袭来可能会垮。”在什邡电信楼外,盛裕兵看着残破的楼体,毅然决然地冲锋在前。“我们必须在余震来之前联通。”在灾情最急难险重的72小时里,保障队与时间赛跑,竭尽全力保通保联,为灾区指挥一线架起了至关重要的通信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盛裕兵(左一)参加抗震保通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任务间隙,官兵交流救灾经验

03二级军士长孙暘钧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二级军士长孙暘钧

谈起地震当天的情景,二级军士长孙暘钧历历在目。地震来袭,通信几乎全部中断,孙暘钧负责的网络传输分队,连续奋战一天一夜才将通信恢复正常,期间余震他也未离开机房一步。

地震第二天,他又奔赴灾区搭建前进指挥所,24小时内他一人将47台路由器联通,所属交换机配置数据,制作线缆,并于第二天联通所有指挥所,为震中官兵打通连接外界的指挥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灾后搭建前进指挥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震后通信官兵仍坚守机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官兵们通信楼前集体默哀

04一级上士张邦权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一级上士——张邦权

通信车驶入村落,官兵们架起了帐篷,军医和卫生员搭建临时卫生所,每日为群众无偿看兵问诊,张邦权跟随通信班骨干挨家挨户修理损坏的电路电视,他就这样边学边实践。

16年过去,张邦权从一名青涩的列兵成为一名一级上士待转业老兵,灾后重建的记忆就像一抹功勋,给他的军旅生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张邦权(左一)跟随骨干进行灾后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官兵慰问群众

05下士张勋成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张勋成正在调试音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儿时的张勋成

“当时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看到座椅板凳倒了就去扶,反复了好几次,直到老师冲进来把我们带下楼去。”

八岁的张勋成当年身处受灾严重的四川绵竹,在他孩童的视角里没有对灾难的恐惧,只记得当时烟尘遮天蔽日,街道上满是惊慌失措和灰头土脸的人。

“后来解放军叔叔快速到达,帮我们搭建好帐篷,还给我一些吃食。”如天降神兵的身影给幼年的张勋成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从那时起,一颗参军入伍的种子在他心中慢慢发芽。

如今少年的梦想成为现实,张勋成参军入伍,成为人民子弟兵中的一员,扛起了时代传承的通信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兵给灾区群众搭帐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烈日下的人体背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官兵帮助群众撤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载岁月更迭,抗震救灾精神也在一代代官兵接续奋斗中薪火相传,他们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夯实专业本领,在芦山、泸定、积石山等多次抗震救灾的危急关头,信通尖兵闻令而动,化身最美的“信通逆行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缅怀生命的逝去,砥砺奋斗,不负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也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山河无恙!

作 者 |邓子煊,彭艳琴

编 辑 | 王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