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歌手》节目一度沉寂了几年,我以为不会再播了。前两天听人说,《歌手》又复活了,本届《歌手》最大的特色就是全程直播,不修音,鼓励真唱,所以要是破音啊,走音啊,气息不稳啊,这些问题都能听出来。说起真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执法总队对五月天假唱事件调查小半年了,却没发现什么问题。我觉得,五月天挺适合这个节目的。

《歌手》还请了俩女外国人,其中一个是零零后,来自加拿大,另一个是资深的美国歌手。这种搭配,也让我觉得有点意思。

据看过的朋友讲,国内顶级女歌手那英以一己之力,对抗这俩外国的,还拿了个第三。海来阿木也去了,拿了个垫底。我看了,前三的名次基本认同。但是对海来阿木跟杨丞琳,到底哪个更应该垫底,我还有点疑惑。

大体就这么个情况。

让我对华语乐坛的处境,十分担忧。

个人看法,中国的音乐,歌词大于旋律,最差的是节奏。稍微有点亮点的,目前看上去都是念白式的唱法,像崔健、李宗盛、罗大佑、二手玫瑰,还有几个正在全球开演唱会的,都是类似的路子,身上都有点鲍勃迪伦的劲。念白式的唱法,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诉说作为一种对时代的反思和抗争。

像是罗大佑的,“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歌词的社会意义大于曲。而崔健的《红旗下的蛋》《一块红布》这些,对于歌迷来说,词的意义更是大于曲的意义。

这也不免让人觉得悲哀,尤其是看到了这次《歌手2024》,我不禁会想,哎呀,我们谈论的终究应该是音乐啊。像那些外国歌手唱的,我听得时候,完全不在意她们唱的具体的歌词信息,但是人家的音准、节奏,情绪的把控,即兴的有的放矢,唱腔的收放自如,以及足够克制的技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的就是好的,跟在餐厅吃了一个好的东西一样,这是没得说的。

像是一度被判作在唱靡靡之音的邓丽君,她声音的技巧和美感,放在西方的音乐体系去评判,依然是好的,这是除去歌词以外的音乐性。像是在欧洲巡演的李云迪,弹得那些没有字幕的音符,那个我想,才是音乐最为纯粹的东西。

节奏,需要一种变化和自由,其中最难的是即兴。中国歌手训练一下,也能驾驭转音,但是也很容易就成为技巧的奴隶了,技巧大于情感,变成一个只会炫技的唱歌机器了。这种歌手在国内也不少了。但是说的不好听点,你的技巧其实并不属于你,因为你的人没有跟节奏做到统一,玩不到一块去,总有违和感。

所以,这么多年R&B玩的最好的,还是陶喆03年的那场soul power演唱会。

R&B,布鲁斯,包括hiphop,背后都需要一种生活方式。国内每次看到唱嘻哈的那些人,我总觉得怪怪的。他们看上去气势汹汹的,但是基本上都是围绕几个大金链子,然后互相diss,歌词内容空洞无物,根本不敢去直面社会问题。姆爷的传统没有在国内继承下来。

说的直接一点,我都比国内那帮说唱的要真实,因为我直面的全是社会上的尖锐问题,以我对司马南,陈平,张维为等人的点评,以及对U型锁、精哈们的纠偏,那些rapper唱的总感觉只是娱乐。

但是,如果华语音乐只能以比较犀利、有思想性的歌词出圈,那么音乐本身的意义何在呢?华语乐坛在世界上的地位又该如何评价呢?很希望听听业内人士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