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01.
博尔赫斯说,这世上所有的必然,都是建立在偶然的交叉点上。
比如今天你犯懒,晚出门10分钟,你就很有可能错过、或遇见一个人,然后改变对方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正如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又名:返老还童)中所演,如果那个朋友鞋带没有松,如果那辆货车提前开走几分钟,如果不是恰巧那个服务员和男朋友分手,如果那个男人的闹钟提前上了五分钟,如果那个司机没有停下来喝杯咖啡,如果那个巴黎女人没有忘记拿大衣,坐上早一班的出租车……那么黛西和朋友过马路时,就会和出租车擦肩而过,他和本杰明的故事,就会是另一种结局。
可这一切就像早就安排好一般,不过是因为一家鞋带厂亏损,采用劣质材料,让那个朋友的鞋带无法系紧,然后蝴蝶效应一般,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所以我坚持认为,有些事存在即合理。
公元755年末,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玄宗出逃,长安失陷。许多文人士子纷纷避难江南,那里暂时还算安全。
这其中就有一个叫张继的人,他荡着一叶小舟,连夜赶往苏州,夜半时分靠岸,望着江上的渔火,听着寒山寺的钟声,突然心生感慨,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那以后,人们每到苏州,都会不自觉地想起这首诗,想起许多年前那个落魄的大唐才子在这里仰望夜空的样子。
02.
如果没有这首《枫桥夜泊》,猜想大部分人都不会记得张继是谁?哪里人士?都做过什么?
可这一切就这样发生了,若是当初唐玄宗李隆基听了宰相张九龄的话,斩了安禄山,历史就会被改变。
因此我们常说,每一支歌曲,每一本书,每一首诗,都有它们自己的命运。运气往往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史书中关于张继的记载,少得有些可怜,仅知他是公元753年登进士第,守选期还没过,天下就大乱了。
一腔热血却无路请缨的张继只好先逃往苏州。
上个世纪90年代,歌手毛宁演唱了一首《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这首歌的灵感就是来自于张继的《枫桥夜泊》,并且这首歌让毛宁大奖拿到手软。然而1000多年以前,“枫桥”还不叫枫桥,原名为“封桥”,因为有了张继这首诗后才改的。
因此有人说,“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这也是当地导游向游客介绍景点时,必问的知识点。
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4句,但其实争议还是挺大的,比如“寒山寺”,相传因诗僧寒山、拾得在此居住而闻名,又名枫桥寺。
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寒山”泛指秋寒之中的群山,大文豪欧阳修就曾提出质疑,他就问啊,怎么会有人大半夜敲钟呢?因此还批评张继说,不要为了求好句而忽略了常理,这样做学问是不对的……
可事实上,经过当地人的考证,姑苏城内的寺庙,确实有夜半敲钟的习惯,称之为“无常钟”或“分夜钟”。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常理来衡量。
03.
唐肃宗在灵武登基以后,两京逐渐收复,天下稍显太平,但仍有战火绵延。
因此张继决定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以检校员外郎的身份投征西府,因此有诗《邮亭》:
云淡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
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开时不在家。
见到盛唐就此衰败,又作《阊门即事》: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从军几年后,代宗即位,烽火渐熄,张继被召回京出任检校郎中,为散官。这期间张继大约有10年时间都在京城,一直为下僚,郁郁不志,因此有诗: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从这里也能看出,张继为人清高,不愿攀权附贵,诗也多是与友人酬唱之作,比如刘长卿、顾况、皇甫冉、窦叔向都是他的好友。
唐代宗大历末年,张继启用为盐铁判官,是管经济的官,可是他却很穷。并且,他刚到任不到一年,就与妻子先后离世了,因此刘长卿有诗《哭张员外继》悼念:
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旧宾伤未散,夕临咽常迟。
自此辞张邵,何由见戴逵。独闻山吏部,流涕访孤儿。
从这首诗中就能看出张继晚年清贫,夫妻过世后连入葬的钱都没有,只能缓期,后来在刘长卿的帮助下才入土为安,而且刘长卿还去看望过他的孩子。这也能从侧面证明,张继为官清廉。
一个人、一首诗、一座城,虽然姑苏早就是名城,但若是没有张继这首《枫桥夜泊》,苏州河上方的夜空中就会少了一抹光亮,以及历史厚重感。
张继过世后,这首诗逐渐传入了日本,嵯峨天皇读后极力推崇,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读,并把这首诗编入了小学教科书,后来曾有人形容: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此诗。
历史已过千年,唐宗宋祖早成风烟,回望过去,不过是书本上几个寥寥的名字。抬头仰望星空时,连这几个名字也消失不见。
可是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如“枫桥夜泊”这般唯美的诗篇,总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那是我们的瑰宝,也是后人的追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