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4月,在我提笔写申请回顾的时候,我的申请结果早已尘埃落定。与同龄人相比,我申请的项目不算多,我一共申请了3个英国项目和4个美国项目,包含传统金融项目和金工项目,拿到LSE MSc Finance,LBS MFA,和Columbia MSFE三个offer。身边的同学和前辈很少有这样的申请选择,我希望本文能对后来者有所帮助。

1. 我为什么想出国

最初的设想很单纯,想去华尔街看看。18岁的时候,我不知道有金融工程,不知道什么是投行,只是听说/感觉华尔街可能要更先进一些。既然本科是在人大读的,那么很自然的想法便是研究生出国读,给自己一个出去看看的机会。

身边的同学们通常是希望保研的比例更高。时至今日我也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合理的,因为保研有更熟悉的环境、更低的就读开销、更确定的发展路径还可以有机会做学期中的实习。我认为这是每个人对未来不同的设想带来的短期投影。如果你希望进入体制内、央企国企,或是希望和朋友家人呆的更近,保研无疑是更优的选择;如果保研不能满足你对学校/专业的要求,亦或是你有难以在国内完成的理想,那不妨出国看看。其实同样有直接工作的选项,但我并没有仔细考虑过,也就不在此班门弄斧了。

2. 我为什么同时申请的金融和金融工程两个方向

直到申请季开始,我都无法笃定我到底想做哪个方向的工作。为了判断出到底该选择传统金融还是量化,我考虑了很多方面,最后的结论仍然是区别不大。我相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其实很难找到一个非他不可的工作或是领域。每个工作都是优点和缺点同时存在的。例如,以投行/股权投资为代表的传统金融行业,有高薪水、高社会地位的优点,但需要考虑能否接受难以平衡个人/家庭生活的工作时长,早9晚9可能也是常态,节假日可能全部会变成工作日。对于量化类的工作来说,工作时长一般更为轻松,但除了少部分高薪的HF岗位,更多的量化岗位是以中后台/支持类为主,可能会面临着职业发展空间的取舍。

我的考虑方式是选择自己最看重的变量对不同类型的工作进行排序,再按照大方向来准备升学和求职。按这个方法考虑后,我仍然没有想的很明白,于是我便去做了不同方向的实习来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做实习的同时,我也建议大家多和同学、学长学姐和职场前辈交流,别人所知道的信息很有可能会对你的选择有所帮助。

我发现很难用简短的语句描述自己职业发展的设想,如果有同学希望进一步交流可以私戳我。

3. 申请应该怎么准备

在决定出国读研并基本确定方向后,就应该照着这个目标着手准备了。我认为申请准备分为申请前和申请中两部分。

申请前就是修读相关课程(GPA),语言考试(托福&GRE),并和潜在推荐人保持联系。GPA感觉是多多益善,3.7可能是好项目的入门门槛。我觉得我被mit和cmu拒很有可能就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项目会优先选择成绩更高的候选人。语言考试托福105,GRE325可能也是比较理想的分数,按照我的申请经验应该是够线就可以了。但如果GPA本身不高,语言成绩就是一个弥补机会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情况酌情分配时间。具体准备方法来说,我报名了一个托福的辅导班,但因为托福两年有效期的问题,在大三又重新考了一次。GRE准备中单词很重要,数学部分则是多做题,准备过程肯定不轻松,大家加油。

申请中的主要部分就是文书撰写和准备面试。我身边有不少同学背景很优秀,但是在文书上投入的时间不足,导致最后的申请结果不理想。我的理解是我们应该把自己辛苦准备的背景材料充分使用,在本书上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在文书撰写中,世毕盟给我的帮助很大。Mentor本身有专业背景,可以很快的指出我文书的问题,并帮助我更好的描述实习故事。第一版的文书写了将近10版,为后面的申请奠定了良好基础。面试准备上,世毕盟会提供非常全面的面经,并帮助安排不限次数的mock。申请面试是我第一次用英语面试,最初的准备肯定是很让人焦虑的,但是因为有充足的材料和资源,我能在每次mock中不断进步。申请季中的两个面试都最后转化为了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