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办团练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湖南的匪患、恶霸肃清了,湖南变得前所未有的安定。可是这却惹湖南地方官很不高兴,湖南的地方官不但不感激他,还处处诋毁他,还给他起了个“曾剃头”的外号,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还是因为曾国藩有一次的打破了官场潜规则,动了这些地方官的“奶酪”。这些地方官都有哪些“奶酪”呢,确切的说,由于清朝的低薪制,各级地方官员看待权利有如生命,因为权利就是他们的牧民之本。只有有了权利,才能有无尽的利益。

而曾国藩一来,就直接分走了这些地方官的一部分奶酪,他干的越起劲,这些地方官的奶酪就越少。他们就越视曾国藩为众矢之的。那么他做了哪些具体的事呢?

1,首先,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曾国藩先是成立了一个“审案局”,专门用来审理土匪恶霸,这个审案局居然直接与地方衙门相剥离,可以不受布政使等一系列衙门的管理。

这就相当于把本该是地方文官管理社会治安的权利都收归到了自己的手里,而且曾国藩本来就对这些地方文官极不信任,因为这些地方文官与当地土匪恶霸总是相互勾结,就算抓到土匪也往往从轻处理,导致当地匪患一直得不到根治。

因此曾国藩办案,可以不用经过层层的手续,可以从速从重处理,大大提高了效率。可是这样一来,就彻底惹恼了全省的地方文官,因为对于这些文官来说,案子就是他们的钱袋子,现在钱袋子没了,他们当然要痛恨曾国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其次,曾国藩办事效率过高,也反衬出地方文官过于无能。曾国藩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肆虐当地几十年的匪患彻底得到根治。不但显得地方文官过于无能,还从侧面证明了地方文官一直都没有真心的去治理,一直都在走形式。

湖南匪患几十年,其实并不是地方文官完全没有能力根治,实在不想根治,因为这些文官把处理匪患作为他们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这就相当于猫不能把老鼠都抓光,没有了老鼠,也就没人养猫了,同样如果匪患彻底没有了,这项经济来源也就断了。

可是“曾剃头”一来,直接根治了匪患,不但断了文官财路,还显得文官能力很差。这一系列操作,再一次给曾国藩贴上了官场异类的标签。

其实奉旨办团练的大臣很多,但他们基本都是随便找个办公地方挂个牌子,走走过场,有的甚至把办团练当成了发财的好机会。只有曾国藩,既不图钱,也不图利,只想办实事,这就必然会遭到同僚的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