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球崛起:新世界》(Kingdom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是真的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说,好莱坞秀了肌肉。动态捕捉与复杂的背景衔接,整个工业水平依然遥遥领先。

打个比方,很多观众几分钟就被猩人统治地球的设定“糊”住了,并深信不疑。足以说明特效的逼真以及编剧的功力。

这故事烂不烂。替编剧说句公道话,算这几年流媒体一统天下后非常不错的人写的剧本了。

猩球崛起:新世界》可以看成梅尔·吉布森《启示》(Apocalypto)的变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猩人不过是一种隐喻。这个隐喻很有意思。

猩人原本是落后文化的群体象征,但因为数量和体载病毒,导致人类数量大减,剩下的也智力衰退。猩人替代人类成为了地球的智体主宰。

但因为历史原因,人类的文明和遗产仍然存在。对于残余的人类和兴旺的猩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

人类希望借着古人的科技复兴文明。

猩人希望通过这些人类文明快速促进猩群的文明,渡过部落时代,进入帝国或者更高的群体文明时代。

《猩球崛起:新世界》的故事主线就是人类和猩人对于文明的争夺,对于科技的渴望,对于未来的豪赌。

故事最大的价值博弈来自,人类和猩人是否能共存。

影片结尾似乎给出了悲观否定的答案。

诺亚发现“天外有天”,他对渴望文明和科技,但他明白,猩人必须比人类快一步。谁掌握主动权,谁就有权力把对方关进笼子里。

人类也明白。处于劣势的人类必须靠着过去的文明和科技重新驯服猩人才有可能重回食物链顶端。

也许某个人类和猩人可以成为朋友,但人类群体和猩人群体是无法长久共存的。

就像人类哪怕早已统治地球几千年之久,但战争和混乱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也是为什么,猩人的最高准则之一就是,“猩人不杀死猩人”“团结才能强大”。

由此,猩人可以看作落后文明对早期先进文明的突破与替代。也可以把猩人看作早期人类文明的群体象征。

《猩球崛起:新世界》在身份和想象共同体上不断做文章,制造剧情冲突,并试图隐喻到人类本体身上,这是全片最有意思的地方。

另外说两个最大的隐喻体:枪支和卫星。

伪凯撒最贪图的就是人类地堡中的文明,说具体点就是那些可以略过山丘大海,削平山峰的武器。

枪支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一种是带电的长裙,以及影片最后出现的手枪。

这是暴力的象征。当一个群体有了武器,暴力就会如影随形。征服和奴役就会出现。无论是人类还是猩人都无法摆脱这一进化的诅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作为人类,最在意的还是卫星芯片。他们需要靠她重新联系彼此。

篇末,躲在各地的地堡重新联系上彼此,人类因此看到了希望。

而当诺亚抬头看天,发现这一“启示”时,他明白猩人与人类终有一战。

《猩球崛起:新世界》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把人类拍成了配角,但人类文明的幽灵,暴力与征服却无处不在。

猩人最终是否会走上人类文明的道路,他们的进化能否摆脱人类文明交替之命运?

人类能否因为其他威胁的存在,重新团结一致,不分民族和信仰,打破想象共同体的认知障碍。

这些都是《猩球崛起:新世界》的核心议题所在。

新世界到底新不新,所谓新,是否会走上老路。我们只能拭目以待编剧的功力了。

“猩球”系列发展至今,从第一部肇始于科技伦理的类智人诞生,到第二部能源危机语境下不分属性的暴力与恶行,再到第三部军队介入掀起真正意义上的人猿战争,在人猿关系的暗面,实则讨论的还是人类本身。

被置换的种族关系,被替代的人心与人性的内向审视,以及核冲突潜在威胁下的竞争与对峙。

只是在前三部里,猿类社会作为一种延伸,一种并行,靠着对人性与权力的审视与拷问,消解了无法规避的人类中心主义。

但人类角色在最后的“殊死发力”,让人类中心主义,始终是萦绕在我们头上的幽灵。

这也为什么,一大群观众看完两个多小时,试图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故事后,狠狠地离开座椅,打出了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