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央广网报道,西安科技大学教师反映:

自己所带课程的成绩出来后,1名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家长,以孩子是本硕连读,“影响孩子前途”“造成污点”为由要求学生修改成绩。

且家长自称是某研究院的研究员,对老师进行语言上的威胁,质疑老师出题太难。

而据老师所言,“这门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卷面成绩,一个是平时成绩,这名学生的平时成绩给了90分,算比较高了。但是其卷面成绩是25分。按照我们的比例算出综合成绩为45分。”

且学院成立了督导组,对考试试卷进行复核,复核结果是老师出的题符合大纲要求,难易程度适中,阅卷也没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有网友辣评:

哪里不够改哪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成绩,So easy~

还可以这样?!那以后都别学了,都闹就行了。

正常的家长不是更应该敦促孩子认真学习吗?怎么还有脸让学校改成绩呢?

而这种按闹要求修改成绩的风,近年来越刮越大,甚至从委婉求情,到有学生还以“要跳楼”来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坐不住了:平时不好好学习,挂科就要跳楼,谁惯的臭毛病,出了大学社会可不惯着你。

值得关注的事,这段时间围绕“大学高中化”这个热门话题(之前方老师在《“7人上课、0人听讲”背后:985学生像读中学一样读大学?》中聊过),有个分话题“大学生社会化越来越难”话题引发很多热议。

有些大学生越来越晚熟,不像个成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大学生晚熟成常态?

有些晚熟化的大学生,自嘲为“半熟青年”

课业糊里糊涂、生活马马虎虎,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不会独立思考,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找家长、找老师,没有明确目标,不确定自己应该如何把握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些大学生索性关闭了闸门,整日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久而久之,不愿意敞开的心扉更加密闭,逐渐迷失了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学生相对应的,是部分家长似乎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学校教育当中,甚至对老师的教学横加干涉。适度的关心当然可以,只是有时已经越界了。

担心他们是否吃饱穿暖,贪玩好耍荒废学业,仍将成年子女当成高中生,成立家委会、家长群,互通各种信息,随时出面,为子女排忧解难。

这直接导致孩子社会化严重滞后,甚至在应聘的现场,面对提问,突然噼里啪啦地掉下眼泪。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一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度过婴儿、幼儿、童年阶段的孩子们,在12~18岁迎来第五阶段青少年期。

这一阶段,青少年们需要思考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形成自己的生活策略,进行从未成年过渡到成人的社会化。

可我们现在很多学生,已经18-22岁阶段了,还没有做好社会化的准备。

更别提,社会化的关键标准之一“自主意识”还远没觉醒。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法做出独立自主的决策,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当然,这背后有一定成因。

大学好像是加强版的高中,评价标准依然是绩优主义,从中学到大学,不过是从一个封闭的地方到另一个更大的封闭地方。

身处其中的他们,某种程度上,也是被变得“晚熟化”的。

2

被“晚熟化”的大学生

也渴望成熟

中学时代,学生像是风筝,被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力量牵引;

进入大学后,学校、老师和家长觉得应该放手了,可是又怕“手心里的宝贝”因为缺少牵引而失去方向。

可是这无止尽的一拉一拽,却让大学生在狭小的一隅之地中更加迷茫了。

晚熟的大学生们,也不得不用所谓的“晚熟”来掩饰内心的压力与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在“疯狂卷”的校园氛围中,忙晕了头,根本无暇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怎样的生活才最适合自己。

自嘲“高中忙得明明白白,大学忙得稀里糊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功利向的评价标准,不得不将大把时间花费在提高绩点之上。整日思考着怎样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做组合,才能组合成一个最好的GPA分数。

在内卷中精疲力尽,对建立自己的主体性这一房间里的“大象”只能假装视而不见。

也是,一个被严丝合缝安排好的大学生,如何有时间有精力能凭空得到所谓的自我规划能力。

在加上父母的过度关心,成熟、社会化难上加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云衫老师提到“猎手”意象,“背后是训练猎手。猎手就是要不断地看猎物。猎手在捕猎过程中要对猎物敏感,对环境风险敏感。

它训练的不是信任,而是警觉。捕猎的动作也不需要耐心,只要足够敏感、快速就可以。捕猎的动作其实对猎物也没有欲望,猎物拿到之后就没有意义了,要去盯着下一个猎物”。

这一猎手意向背后,正是匆匆忙忙又迷迷茫茫的大学生们。

3

当代大学生

如何才能真正成人?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方面来说,我国正在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在此要求下,就必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坚持严格的人才培养标准,让大学生成才又成人。

当然,高等教育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没有给想要探索多元路径的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资源和支持等等。

而从家长和孩子个体来说,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承担、对自己负责,这比成绩更重要,也需重视。

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下,大学生们习惯了一切东西都是被交待的,而不是主动索取。

但我们终将要在脆弱中建构力量。世界是你的牡蛎,它里面包含的珍珠得你自己去找。

好在有部分大学生,已经在勇敢“破题”。

小蝶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女孩,可无形的课业压力、漫无目标的生活,让她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干什么,究竟想要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她游览了很多地方,见过不同的人和事,内心丰富了很多。再回到学校,她有了明确的目标。

或许换个角度想想:“出现问题往往是改变的开始”,这些成长过程中的阵痛背后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份对于自我的想象会成为人生中的精神弹簧:有了对自我的旺盛想象,才能生出探索自我和人生可能性的勇气。

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家长们。

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家长难免将学习成绩视为观察孩子成长的重要指标,很少认真观察和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帮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自我想象。

而大学生身上带着很多原生家庭、基础教育阶段留下的印记,家长对他们所施加影响,应该是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引导他们走向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更好地成长、成熟。

如此,脱下沉重的外壳,晚熟化的大学生也可以成为成熟的、为自己负责的大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报:当最“痛苦”一代走进大学,他们说遭遇了“单轨制”人生

[2]三联生活周刊:我在用卷绩点的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

[3]真实故事计划pro:这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化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