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春,六个月大的孔继宁被送到了年迈孤独的外婆贺子珍身边,自从有了小外孙的陪伴,贺子珍脸上的笑容都愈发多了起来。对于贺子珍而言,孔继宁就是自己的开心果。
此时的贺子珍不会想到,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奶娃居然会在四十多年后拍一部有关自己的纪录片,甚至为了这部纪录片远赴苏联,揭开了一段六十余年不为人知的历史。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小外孙出生,为全家带来快乐的开心果
1962年20月,李敏与孔令华的儿子出生,孔令华父亲孔从洲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宁宁。
毛主席听闻女儿生产的消息后,笑得合不拢嘴,他笑着给别人说,这个小外孙的出生让七十岁的自己“官升一级”。
毛主席本来就喜欢小孩子,现在望着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奶娃,更是喜欢得不得了。
人家都说隔辈亲,现如今李敏是切身体会到了。父亲一有空闲就会赶来看这个小奶娃,而小宁宁也乖得很,躺在小床上不哭也不闹,一有人逗他,他就咯咯地笑。毛主席询问女儿李敏有没有给孩子起好名字,李敏说,孩子爷爷只给起了个小名,叫宁宁。
小宁宁的出生日子和俄国十月革命相近,爷爷孔从洲给他取这个名字有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列宁之意。
毛主席听后觉得这个小名取得非常好,他还想让小外孙继承革命事业,于是和亲家一番商量,便给小奶娃取了个大名:孔继宁。
李敏对于独自在上海居住的母亲贺子珍一直都很担心,等小宁宁长到六个月的时候,她将孩子送到了母亲身边。
外孙的到来让贺子珍喜笑颜开,她时时关注着小外孙的身体情况,同时,小宁宁也陪伴着孤独的她。
年迈的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小宁宁的到来让贺子珍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
由于之前失去过五个孩子的原因,贺子珍格外注意孔继宁的身体情况。
当时,贺子珍身边有工作人员家中的孩子和孔继宁出生年月相似,每当孔继宁来时,贺子珍总会让他站称上和工作人员家的孩子一块儿称体重。
如果一样重,贺子珍就高兴,按照孩子往常的饮食习惯给小宁宁做吃的。
如果孔继宁比人家的小孩轻个一斤半斤的,贺子珍就会给小宁宁加强营养,直到他长得跟人家一样为止。
春去冬来、叶落纷纷,原来虎头虎脑的小奶娃也渐渐长大了。李敏常常嘱咐孔继宁,外婆年纪大了,身体也一直不太好,不要惹外婆生气。
虽然孔继宁年纪还小,但他非常懂事。在外婆家,看见外婆做家务的时候,他就会跑过去给外婆帮忙。小外孙的懂事,让贺子珍觉得又开心又暖心。
有一次,孔继宁察觉到了贺子珍低落的情绪,年幼的他不知道外婆为什么不高兴,但他想让外婆开心起来。
为了逗贺子珍开心,孔继宁翻出贺子珍从苏联回来时带回的西服穿在身上,然后又找了根带子充当领带戴在脖子上,接着,走到了外婆贺子珍的面前。
贺子珍看着不过七八岁的小外孙穿不合身的西装,还像模像样地打着领带,活脱脱一副小大人模样,顿时被逗地哈哈大笑。
看着外婆高兴了,孔继宁又赶忙跑过去扑在外婆怀里,祖孙二人一起开怀大笑。
和外婆在一起的时光是孔继宁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的日子,年幼时无忧无虑的他听着外婆给自己讲过去的战斗的故事,对外婆充满了敬佩之心。
06年,一直从事民族精神文化传播的孔继宁想拍一部关于外婆贺子珍的纪录片,在纪念贺子珍诞辰一百周年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优秀的妇女先驱。
怀着美好的憧憬赶赴苏联
贺子珍1937年冬季赶赴苏联治病学习,1948回国,她人生中有十年时间在苏联度过,这时一段不可忽略的漫长时光。
贺子珍在国内经历的故事还可以找她在世的老战友或者朋友询问,而关于她的在苏联的经历,身在国内的人知之甚少。
为了让纪录片更加完整、真实,孔继宁决定亲自去苏联寻找外婆生活过的痕迹。
长征途中,为了保护战友,贺子珍被敌人的战斗机炸成重伤,一连好些天都处于昏迷状态。她的战友在她身边呼唤她,却只能听到她的呼吸声。
长征路途艰险,重伤的贺子珍昏迷着被抬在担架上,连里的人担心她无法承受一路的颠簸,想将她顺路留在老乡家里,让老乡照顾。
邓大姐告诉连里的人,贺子珍同志现在重伤处于昏迷状态无法说话,她是毛主席的爱人,是否将她留在老乡家里照顾,应该问过毛主席再做决定。
毛主席知道消息后表示,贺子珍现如今身负重伤,老乡家里没有医疗条件救治,一定不能将她留下。
在战友们无微不至地照顾下,贺子珍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意志力撑了过来,成功闯过鬼门关。
等到过草地的时候,贺子珍觉得几位同志抬着自己走过去实在是辛苦,于是坚持让让人搀着走。
过草地、翻雪山、忍过严寒饥饿,走过两万五千里后,红军终于望见了了胜利的曙光,他们冲破层层阻碍,到达了延安。
到达陕北之后,贺子珍被任命为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科科长,后来,由于怀孕,她离开了任职单位。
不久后,贺子珍生下了她和毛主席的第五个孩子,见孩子生得娇小可爱,邓大姐便给她取了个小名:娇娇。
娇娇正是孔继宁的生母李敏,也是贺子珍和毛主席六个孩子中唯一幸存的孩子。
刚生产完的贺子珍,省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好,就进入了红大学习。在这里,她度过了一段快乐的学习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出早操时,贺子珍居然晕了过去,经检查才知道,这是她产后虚弱和旧伤未养好的缘故。出于身体原因考虑,贺子珍不得不离开学校。
看着自己的战友和爱人积极工作、努力学习,贺子珍心急如焚。她也想养好身体,进入学校学习,能进行独立的工作,但她现如今的身体状况并不允许她这么做。
1937年秋天,贺子珍决心离开延安,去上海治病学习。然而等她乘着卡车来到西安后才知道,原来上海此时已经沦陷了。
贺子珍跟西安的工作人员打听后知道,苏联也可以治病学习,于是她向组织上提出申请,去苏联做手术学习,组织上同意了她的请求。
1937年冬季,贺子珍从兰州赶到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坐上了前往苏联的飞机。飞机上的贺子珍对未来充满希望,她想等到了苏联做手术后她就不用再受病痛的折磨,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
一段艰苦的岁月
2006年,孔继宁带着摄制组飞往俄罗斯,寻找外婆曾经生活过的痕迹。“1993起,依照俄罗斯有关法律,存满30年的档案可以公开。”
贺子珍来苏联后化名文云,摄制组在俄罗斯档案馆找到了1938年时贺子珍填写的履历档案。这份档案留存了六十多年,直到摄制组前去,它才被人打开。
1937年,在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天,贺子珍到达了苏联柳克斯宾馆。
看着苏联大街上高楼林立,来来往往的陌生面孔说着她听不懂的苏联语言,突然,她生出来一种陌生感和孤独感。
初来苏联的两年,贺子珍一直生活在共产国际为共产党员开设的党校,和她在一块学习的还有林伯渠之女林利和瞿秋白之女瞿独伊。
林利告诉记者,她和贺子珍在学校时常常会为了学习的问题而争辩,但这种争辩往往不会影响他们的感情,争一下就过去了。
在来到苏联之前,贺子珍已经怀孕了。1938年4月,贺子珍在谢奇诺娃医院产下了她和毛主席的第六个孩子,这是个男孩,贺子珍给他取名为廖瓦。
廖瓦六个月的时候,莫斯科已经极为寒冷,这个可怜的小男孩因为感冒而引发肺炎,最终离开了人世。
孩子的离世让贺子珍备受打击,她常常在花园的长椅上一坐就是一天,哪也不去,似是在怀念那个幼小的廖瓦。
知道贺子珍的经历后,毛主席为了安慰她,觉得将三岁的女儿娇娇送到贺子珍的身边去。
娇娇的到来让贺子珍的内心不再孤寂,在女儿的陪伴下,她慢慢接受了廖瓦离世的事实。
然而好景不长,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战争,为了安全考虑,苏联方面将贺子珍等一行人送到了国际儿童医院。
在儿童医院里,每天供应的餐食少的可怜,连取暖的木材也没有多少。
为了支援前线,贺子珍和其他医院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织保暖的袜子和毛衣,据娇娇回忆,母亲当时常常织毛衣织到深夜。
在那个寒冷的冬季,幼小的娇娇患上了和廖瓦一样的肺炎,这让贺子珍心急如焚,她真的不能再失去一个孩子。
为了救孩子,贺子珍擅用了医院的取暖木材,遭到了院方的批评。但母亲竭尽全力去拯救孩子,怎么能算是错呢?
贺子珍想出言辩解,但她不会俄语,而院方却误以为贺子珍遭受接二连三的心理崩溃了,所以将她送入了精神病院。
摄制组去了贺子珍曾经待过的精神病院,但院方不接受采访,所以贺子珍的这一段经历我们不得而知。
贺子珍回国后也不愿提起这段日子,只说是比长征还苦。1947年初,王稼祥去苏联养病期间,经过多番打听后找到斯大林,提出要将贺子珍同志接回中国。
1947年的春天,贺子珍和女儿娇娇一起踏上了回国之路,历经10年辛苦,几番挫折,贺子珍终于回到了自己热爱的故土。
总结:
每一位在革命道路上做出过奉献的英雄我们都不能忘记,虽然短短的历史书篇无法写下众多英雄的名字与事迹,但只要后人去追寻、去铭记,他们就不会在历史长河中被抹去踪迹。
终会有人不远万里而来打开尘封六十年的档案,让革命先驱的所经历的磨难呈现在众人眼前。历史不能被遗忘、英雄也是。
参考资料:
贺子珍.吉安市人民政府
毛泽东动情掉泪的故事.人民网
《贺子珍》CCTV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