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年教师黄飞,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10日上午在武汉去世,得年4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开资料显示,黄飞1983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2006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学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7月毕业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工作

黄飞生前潜心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发表了一系 列重要科研成果。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格心理学:青少年人格发展与评估;人格知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与社会发展;心理测量学:测量等值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中师范大学于2005年成立心理学院并获得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最新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是ESI心理学/精神病学全球前1%学科。

心理学院陆续获批建设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心理与行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湖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等等重要学科发展平台。发起组建中国心理学会网络心理专业委员会,并成为挂靠单位。建有华中师范大学脑成像中心、心理与行为数据网络平台等大型多模态研究平台。

中青年学者不仅有身体压力

还有精神压力

数了数,就算最早1990年生的“90后”学者,现在也才34岁,也才工作没几年。再数一数,最近去世的“90后学者”已经有几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岳峰(34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佳佳(33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廖梓豪(31岁)……如果要再数一数早逝的“80后”学者,那可就更多了。

尽管有的是意外离世,有的是医治无效离世,但确实我们也从中看到青年学者的压力:不仅是身体压力,更是精神压力。

比如,“80后学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祝东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世,终年41岁。祝教授在不到40岁的时候就评上教授,但是据一位同事回忆评论: “他说学术压力很大。”“大家都闭门搞科研,越来越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实践大学副教授、前“中研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郑陆霖曾说过——作为学者,要墨迹思维,学会在日常中照顾自己的身体。

一位表示自己也曾是个“很卷”的青年学者的郑老师,后来经历了严重的病症并康复,所以深有心得。他尤其告诫我们:学者经常犯“唯心主义”的毛病——不要以为做学术只是脑力劳动!它也是体力劳动! 他更从“过来人”的身份告诫我们——不要以为学术生产力是靠“不休息”,其实反而是靠“会休息”!

郑老师指出,“这其实是老生常谈了,我想要说的是,研究生活要持久,一定要多花点心思听身体的声音,养成运动的习惯,保持身体健康。因为我身体曾经有几年整个崩溃,你讲得到的毛病几乎都犯上了,整个人一度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挂病号的日子比正常的日子多,然后一路螺旋式日益恶化,从升上副研究员之前年平均2.5篇的高生产力,一下子跌到连续数年挂零,一直到去年才渐渐恢复正常,今年希望可以恢复以往的水平。”

来源:募格课堂,参考来源:澎湃新闻、双一流高教、中文学术动态

高教志 ID:cncollege

关注高等教育发展 / 关心大学教师成长 / 关怀大学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