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苦日子”

最近似乎很流行“要准备过苦日子”一词,有人甚至似乎已摆出一副苦不堪言之状。

想略述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世界万物,均处于对立和比较之间,所谓优劣、好坏、苦乐、上下、高低,其实均是比较之言。

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每年两会之际,看到姚明坐在他那特制的座位上,总有鹤立鸡群之感。

然而,倘若让他和山东那位年仅十六身高却已达二米念六的女孩站在一起,则就不分伯仲,倘人类都是这高度,也就没有高低一说了!

参照点的不同决定了你感受和判断的不同。

半个多世纪前自己的几段亲身经历似乎很能佐证这一论断。

1964年大学刚毕业被分配去大连工作时,自故乡武进到上海后,去大连唯一方便的路径是乘民主号海轮(乘火车要几次转车,费钱、费事、费力),在公平路码头上船后,一经驶出吴淞口,便是海天一色,四顾茫茫,轮船在海面上几如一叶扁舟,仿佛停滞了一般。如无风浪影响,一般经48小时即可到达大连(有一次受台风影响,在海面上经90多个小时后才艰难到达),但坐在船舱里,总感到缓慢和无聊烦闷。

1971年,因为支援三线去湖北宜昌工作,自故乡到上海后,去宜昌唯一方便路径是乘东方红江轮(当时去宜昌还未通火车),在十六铺码头上船后,经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武汉大小数十个码头后,费时五天才能到达宜昌。然而,由于两岸城镇和乡村景色交叉出现,朝晖夕阴,天气变化时时在目,多个大小码头的停留和上下客的情景也频频改变生活节奏,经常站在甲板两侧随意闲走,一路上反而感到轻松快捷,并不疲劳难受。

此无他,只是因为参照点的不同而已!

多年来的阅读感受和1977年自宜昌送我娘再回故乡小住二个多月的亲身经历,则似乎也可提供另一些参照点。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私以为他仅凭一本《牛棚杂忆》便值得不朽!)在他的童年回忆中写道:“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难,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腌菜....”(太白版《季羡林散文》P271“我的童年”)

王蒙老兄年届九十,依然思维敏捷活跃,令人钦佩不已,他在自己那本重要的政论性著作《中国天机》中这样记述解放前夕家中生活情境:“小时候家里生活无着,不止一次,家里到了做饭的时间,母亲、姨妈和姥姥临时想辙:吃什么?做什么?没有粮食啦,没有蔬菜啦,什么能充饥?都没有啦!然后东翻西翻,找出一件旧棉袍,当掉,买二斤杂面条,回来烧火做饭。”(安徽文艺版《中国天机》P5)

至今已著作等身(仅长篇小说已出本二十部)的陕西作家贾平凹,回忆1971年经历时写道:“公社兴修一座大水库,我跑去了,干了三天,我拉不动车子,也抡不动大锤,被开除了。过不久又去,毛遂自荐会写毛笔字,可以刷标语,于是大获成功,后来竟成了‘工地战报’主编、编辑、记者、刻写、油印、发行、广播,集七职于一身,日子很清苦。工地偶尔改善生活,吃一次肉,每人三片,我吃一片,两片用蓖麻叶包了,夜里跑十里山路回去让娘吃...”(浙江文艺版《平凹散文》385-386‘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

一九七七年春天,我陪同我娘自宜昌再回江南故乡小住二个多月,对故乡生活有很深感受。那年不但副食供应奇差,农村里连柴草也出现紧缺现象,恐怕是亘古少见的事。

记得有一次晚上陪娘去看一个干姐姐,她和姐夫热情地让我们坐下,又给我们倒上两杯开水。我那时还没有养成喝茶的习惯,和娘都说不想喝,结果姐姐和姐夫趁水还热,连忙用这两杯热水兑些凉水洗了脸、洗了脚,简直不敢浪费一点热量、一点柴草!这情景令我永生难忘!

当时在家乡还发生了这样一个悲剧,也可作为那个困难年代的一份实录。

老家镇东南部有一大片草棚,是解放前从苏北来此谋生的人群的落脚聚居之地。其中有一董姓人家,有一个女儿约十二三岁年纪。一天家中丢了五角钱,遍找不到,母亲怀疑是女儿偷去买东西吃了,便逼问女儿,女儿坚决否认,母亲则打骂了几下,这也是乡下为父母者常有的举动,不料那女儿正是逆反心理强烈的阶段,受不了这份冤枉气,一气之下便喝了几口农药。那时物质虽然匮乏,但农药倒是随处可见的,且无任何防护,等父母发现,已无法救治。母亲呼天抢地哭了一场,料理了丧事。最后整理物件时,却在床上一条席子下面发现了那五角钱!

一条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此逝去,只因为少了五角钱!

我们可怜的父老兄弟啊!

这就是曾经的中国的真实状态,,曾经的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我们曾经这样走过,一切并不遥远!

并不敢奢望这些资料和感受能改变谁谁谁的观念,只盼望它多少能给后来者在观察问题作出价值判断时,能多一些参照点,以便更理性和完整客观一些。

我一向十分尊重年轻人,以为“后生可畏”,我唯一能略强于他们的只是略多了一些阅历,脑海里积累了一些参照点。现在我们老了,可以贡献给他们的就是这些“参照点”,只希望他们能多了解历史,多熟悉往事,以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一切!

需要理性对待的并不只是“苦日子”的概念!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口号是:“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

如今环顾四方,很想仿作一句顺口溜:“苦不苦,看看加沙流民图”!

似乎也有点意思!

2024年5月2日

于知不足斋北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