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12日是母亲节,袁笋在这天格外想念母亲。“在我的记忆里,妈妈永远是笑着的,笑着对人、笑着对事,尤其是在做公益时,那份开心更是由内而外的。”袁笋是青岛早报跟踪报道多年的公益人物“雷锋夫妇”袁成本、袁桂芳的女儿,如今她也坚定地行走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她说:大爱没有方向,妈妈就是我的导航。她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拉住父亲的手,牵起两个可爱的女儿,一起将公益之路走下去。从“雷锋夫妇”到“公益之家”,一家人始终用行动诠释大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为我指明了方向”

“虽然我代替不了我妈的位置,但是我可以和我爸一起,把公益这件事做下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袁笋告诉记者,父母以“笋”字为自己取名,就是希望她能有蓬勃的生命力,并且长得“笔直”,成为一个正直、有责任感的人。“在我眼中,我妈妈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有趣的人,我没有遇到过比她更爱笑的人了。只要别人向她求助,她肯定会帮忙,从来不会拒绝。她非常热情,总是用她的热情感染别人,让一个小团队之间的气氛变得特别好。而且她很有才,能自己创作一些小节目,像是快板、歌曲串烧等等,为他人带去欢乐。妈妈的性格影响了我,让我变得豁达,对生活报以热爱。”

袁笋回忆,自从2018年母亲因病去世后,自己“沉寂”了一段时间。“起初真的接受不了最爱的人就这样消失了,妈妈的音容还在眼前、耳边,却再也不能投进她的怀抱。”泪水打湿了眼眶,袁笋向记者坦言,母亲的离世一度带走了自己生活中的明媚阳光。一段时间后,父亲决定继续参加公益活动,袁笋才感觉到,母亲虽然不在了,但她已经为自己指明了方向。“我决定继续从事母亲热爱的公益事业,并且除了我自己的志愿服务,连她想做的那份也一起做,为社会做更多贡献。”从阴霾中走出来的袁笋沿着母亲的足迹,牵起父亲沧桑的手,一同将公益之路继续走下去。

在母亲的熏陶下,袁笋从小就掌握了许多“助人技能”,如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母亲的公益精神。她不仅在社区义务帮居民理发,还承担起学校家委会、班级家委会主任的职责,组织学生做义工、捡拾垃圾等,将爱心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女儿从小热心公益

袁笋的大女儿是青岛第五十七中的一名中学生,今年上初三,正面临中考的关键时刻。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之下,她也早早地走上了公益之路。袁笋告诉记者,大女儿是班里的团支书,经常带领青年团员组织策划各种公益活动,例如支援甘肃泰昌的义卖活动、一对一帮扶等。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刻,他们的心灵如同待雕的璞玉,急需思想的引导和雕琢。”袁笋说,这些公益性的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机会,更在无形中塑造了他们的品格和价值观。他们学会了关心他人、尊重生命、勇于担当,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的一生,成为他们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石。

袁笋告诉记者,自己的小女儿就读于福林小学,今年刚上一年级,她从两岁起就跟随姥爷在外修理自行车,被誉为“最小志愿者”。“老二那么小,走路才刚刚稳当,就跟着姥爷一起做公益,无论是修自行车、磨刀、擦站牌,还是给老人送温暖,她都积极参与其中。”

“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就像种子,需要从小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而不是等他们长成参天大树后才去浇灌。因此,我总是热切地引导孩子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生活的多彩和温暖。”袁笋说,“我们组织孩子们前往养老院,让他们亲手照顾老人,从中学会关爱与尊重。当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武警部队和消防站,看到那些身着制服的英雄,他们的勇敢和奉献让孩子们肃然起敬。孩子们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这些和平年代的守护者时,他们的心中也种下了对社会的敬畏与责任感。”

“还有那次参观蓝天救援队,孩子们听到救援人员为了拯救生命而奋不顾身的故事时,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英雄的敬仰与钦佩,同时也对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袁笋继续说道,“我们希望这些经历能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孩子们的人生道路,让他们从小就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传递正能量。”

延伸

邻居们叫他“万能爷爷”

5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袁成本家时,他正忙于整理这些年来积攒的荣誉证书和报纸简报,那一摞沉甸甸的资料宛如一本厚重的史册,记录着他和妻子几十年如一日的公益之旅。青岛市十佳“微尘”、十佳社区热心人、山东好人、青岛市文明市民、感动青岛十佳道德模范、山东省首届文明家庭……尽管袁成本和袁桂芳始终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但他们的善举和贡献被人们看在眼中、记在心里,这些荣誉称号就是他们无私付出的最好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社区居民“修修补补”

“这两个大大的军绿色布包,里面装的都是我亲手制作的磨刀工具。”在袁成本家的客厅里,他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他做义工的“专业装备”——两辆家用小拖车。他详细地介绍道:“这些工具都是我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实际需求精心打造的,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进一步解释,这些工具中还有一系列修理自行车的专业器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益活动。

曾从事机械维修工作的袁成本技艺精湛,深受大家敬仰。就在前几日,他在洛阳路社区为居民们提供免费磨刀服务,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来到逍遥花园小区广场,帮助居民修理家电和自行车。“每次看到大家因为我的一点小帮助而露出满意的笑容,我就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幸福。只要我们有一颗愿意付出的心,就能成为公益的践行者。”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公益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

袁成本热情地向记者分享了他不久前参加一场社区义工活动时的经历。他提到,尽管活动定于9点半开始,但出于对公益的热爱和责任感,他通常会提前半小时到达现场。这个义工活动已经深深扎根于社区,成为近10年来的传统公益项目,为社区居民带来了无数的便利和温暖。

年轻时维修机械的工作经历,让他在社区服务中得心应手,他不仅能磨刀磨剪,熟练地修理自行车、儿童车,甚至能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维修轮椅。邻居们都亲切地称他“万能爷爷”。

一些住在高楼层、行动不便的老人,轮椅搬运下楼十分不便,袁成本便会主动上门提供维修服务。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对他来说却意义非凡,早已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用心传递公益精神

袁成本的热心肠早已在社区邻里间远近闻名,为此他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经常是他到服务点不久,修理场地就热闹起来,一辆辆需要维修的自行车、儿童车和残疾人的轮椅接连不断地被推进来,不一会儿,场地上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袁成本迅速投入工作中,手法熟练,专注而认真。在他的巧手下,那些原本破损不堪的车辆逐渐恢复了原样,仿佛重新焕发了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袁成本的感染下,许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今年3月,袁成本在金门路街道的一个社区进行义务服务,吸引了在附近修家电的李师傅。李师傅看到袁成本忙碌的身影,主动提出前来帮忙。袁成本担心李师傅对自行车修理不够熟悉,李师傅却表示,虽然自己的专长是修家电,但一些简单的车辆维修问题他能应对。于是,两人开始了默契合作,李师傅负责处理一些简单的小问题,袁成本则专注于更复杂的故障。在李师傅的协助下,时间仿佛过得更快了,转眼间,已经到了中午时分,原本计划在11点结束工作,但由于工作量特别大,他们一直忙碌到12点多才收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不仅让我收获了快乐,还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信任。”袁成本感慨地说。他相信,这种公益精神会继续在社区中传承和发扬,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新闻内存

女儿接过“接力棒”

一家三代的坚守

袁成本家中悬挂着书法家宋文京赠予的一幅书法作品,上面题写着“携手行善举,爱心永流传;同心筑温暖,情缘共绵延”。这幅作品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袁成本夫妇深厚的情感与无私的志愿服务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袁桂芳因病离世,留给亲人无尽的思念和未竟的公益事业。女儿袁笋并没有因为妈妈的离去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走公益之路的决心。她与父亲一起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传承着母亲的公益精神。“我要将妈妈的精神传承下去。”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这个“雷锋之家”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他们的精神犹如一盏指路明灯,照亮着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袁笋告诉记者,母亲曾言:“志愿服务的道路,只有启程,没有终点。” 如今,袁笋带着自己的女儿接过了妈妈手中的公益“接力棒”,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现在我们一家三代都在做公益,把爱的力量继续传承下去。”袁笋说。

早报见证他们32年“益”路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益之路夫妻并肩一起走》《“雷锋夫妇”赢了大奖献爱心》《以志愿服务为乐的“老两口”》《老牌志愿者乐在做公益》……这么多年来,袁成本一家人的公益道路,都“藏”在青岛早报一篇篇的报道中。袁成本说,青岛早报是首家关注到他们做公益的媒体,这些年来,每一篇关于他们的报道他都小心珍藏了起来。而早报组织的公益活动他们几乎一场不错过,也是从这些活动中获得动力,去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一家的事迹被早报记录着、歌颂着,早报和读者也被他们感动着、激励着,这份大爱无声浸润,久久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袁成本的家里,有一本集报册子是他的“宝贝”,里面整整齐齐收集了历年来早报对他们的新闻报道。“这比荣誉证书还珍贵,让人有一种特殊的荣誉感。”袁成本告诉记者,不仅爱人在世时两人经常翻阅这本册子,现在女儿、外孙女也经常拿出来细细品读,感受公益之路中的那份荣誉和自豪。袁成本还向记者展示了另一份“收藏”,那是写有各种标语的早报公益活动统一发放的T恤,这些T恤保存良好,显示出主人的珍视。“有一年早报为赈灾推出了报纸义卖活动,我们每天都参加,那时有人出30元、50元买一份报纸,我们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偷偷抹去感动的泪水,这都是同胞之间最真挚的爱啊!”袁成本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始于1993年的公益路

袁成本和妻子袁桂芳于1979年结婚,像其他夫妻一样,起初他们过着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但自从1993年一次偶然的志愿救鸟行动开始,他们便走上了“不普通”的志愿服务公益之路,从上山林护林护鸟到捡拾垃圾,从“清理铁路沿线”到“我做一日社会志愿者”,从共抗浒苔灾害到奥帆赛的志愿上岗服务,从为残疾人送煤送炭到为白血病女孩捐款……只要需要志愿者,你总能看见这对夫妻的身影。在公益活动中,袁成本、袁桂芳夫妇也收获着快乐,二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专业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成本和妻子袁桂芳都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家住浮山脚下的两人都喜欢爬山。他们通常4点多钟就起床,天不亮就能爬到山顶。有一天两人刚爬到山顶,意外发现了一张大网架在山头,难道是不法分子在网鸟?他们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摸到了网前查看,只见大大小小各种候鸟被困在网上,他们赶紧施救。20世纪90年代初,浮山上滥捕鸟类现象时有发生,看着那一只只斑鸠、喜鹊乞求的眼神,听到一声声哀鸣,两人心急如焚,一次次救下那些可怜的小鸟,为此多次与网鸟人发生冲突,但他们并毫不退缩。从那时起,不仅仅是上山解救小鸟,看到羊肠小道难走,他们便搬来石头铺路,看到有树木歪倒,便将它们逐一扶起,还专门去李村大集买了一把镰刀,以便清除靠近路边的野草。不想,这却成了两人公益事业的一个切入点。

从那以后,夫妻两人的公益热情愈发高涨,视野也由身边的浮山转移到了更广阔的外界。他们曾经多次和青岛早报公益团队一起,沿着香港中路擦洗路边的站牌、电线杆、树干,一次次清理各种小广告,分类捡拾各种垃圾,由此推广,几乎跑遍了市南区的各大山头。喜欢到海滨木栈道散步的袁成本夫妇,经常组织朋友、市民擦拭木栈道和捡拾烟头等。

把创意融入公益活动中

袁成本表示,早报每年都会组织大型健步行活动,他们都会积极参加。最难忘的一次是早报和户外动力联合组织的38公里徒步环保捡垃圾活动,从八大峡到流清河,袁成本和妻子袁桂芳身着迷彩服,拎着自制的垃圾收纳筒,一边走一边捡拾路边的垃圾。别看袁桂芳只有初中文化,她还即兴编了一段快板,边走边诵,活跃队伍气氛。2004年5月3日早报发起“重走解放路”大型活动,重温解放军当年从即墨灵山出发,历时一个月解放青岛的艰难历程。在一个月的活动时间内,袁桂芳把战斗的残酷、解放军的英勇,以及思家的情绪,以快板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早报组织公益活动,在大年三十晚上为孤寡老人送饺子,当时袁成本家也有两位老人,一位接近八十岁、一位接近九十岁,他们在伺候好家中二老之后,加入了公益行动队伍。那年的除夕夜天气特别冷,天空还飘起小雪,袁成本和袁桂芳骑着自行车带着饺子、牛奶、橘子,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把饺子送到了孤寡老人家中。“路上我妻子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我,‘我报名参加这个活动,咱们大过年的也不能待在家里,你怪我吗?’我立马回答她,‘怎么会呢?做这样的好事,我心里也痛快。’”袁成本向记者回忆道。

再苦再累也感到开心

袁成本回忆道,令他们最难忘的一次公益活动是在2008年,当时奥帆赛在青岛举办,他们夫妻两人都是奥帆赛志愿者,每天早晨很早就要起床,既要照顾家中90多岁的老母亲和怀有身孕的女儿,还要站岗维持秩序,每天都是汗水湿透了志愿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12月,岛城开展的暖冬行动需要志愿者,因为有15吨型煤要送到鞍山路13号廉租房小区,并且要送到楼上的每家每户,袁成本和袁桂芳获知消息后立即报名参加。报完名后他们想,只有煤没有引火草怎么办?第二天清晨两人就到了浮山,推着小推车捡了八编织袋子的松针,松针特别扎人,两人的手都被扎伤了。执行任务当天,两人天蒙蒙亮便起床了,正装着车时天空下起了雪,等将物资全部绑到自行车上后,两人都成了“雪人”。就这样顶风冒雪,夫妻两人和志愿者一起将15吨型煤全部送完,回来时两人的脸上全是煤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他们开心地笑了。

2013年11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排队日”,早报联合多家单位组织的大型“排队日”活动在公交车站、火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展开,志愿者现场劝导市民自觉排队。铁路青岛站东广场的进站口和出租车搭乘口离得比较近,常常导致拥堵,此次“排队日”活动,专门安排了一批志愿者在此引导旅客。

一大早,袁成本夫妇就在铁路青岛站东广场的出租车搭乘点忙碌起来。袁桂芳身穿印有志愿者字样的马甲,头戴“公共文明引导员”小红帽,手拿写有“文明乘车,有序排队”的黄色小旗,引导旅客从正确的地方进站。见到年龄大的旅客,袁桂芳主动上前搀扶,甚至一路送至候车大厅。自始至终,她的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客流量少的时候,袁桂芳也没闲着,看到地上有丢弃的垃圾,便捡起来放进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塑料袋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这么做,但只要我能做的,我就会去做。”袁成本回忆称,这是妻子袁桂芳当时说过的话。当时,他和妻子已经连续7年参与“排队日”活动,平日里老两口也不闲着,凡是看到志愿者公益活动,只要有时间立马就报名。

2013年11月28日傍晚,外出购物的袁成本夫妇路遇一名年轻人求助,原来这名年轻人的自行车轮胎被扎破了,询问他们知不知道附近哪有补胎的地方。当天天气寒冷,袁成本也不清楚哪有补胎的地方,他们干脆把这名年轻人带到了家里。袁成本仔细查看发现车胎破了3个洞,没法骑了,他让这名年轻人先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回去了。小伙子走了以后,袁成本又发现自行车毛病还不少,于是在接下来的5天时间里,他先后跑了台东、李村多处修车店寻找零部件,直到将自行车完全修好,才交给了车主。

“可能做好事也会上瘾”

袁成本夫妇始终怀着一颗慈爱的心,关爱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2005年东南亚发生海啸,袁桂芳和丈夫主动来到慈善机构捐款,接待的工作人员获知他们的家庭收入也不高,就劝他们别捐了。而他们却说,“捐了吧,不管多少是个情意。”让工作人员很是感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已经失业的袁成本和妻子主动捐了600元。袁桂芳当时说:“我俩只是尽了一点点心意,钱不多,十分惭愧。”

获知青岛科技大学女大学生赵琳患白血病无钱继续治疗,休学回了老家的消息后,袁桂芳和丈夫拿出5000多元资助赵琳。2013年,夫妻两人把从做电视台节目得到的奖品——一台冰柜捐给了合肥路“幸福人饺子馆”,因为店主家那名起早贪黑包饺子、帮助母亲挣钱治病的小学生,深深打动了袁桂芳和丈夫。后来,他们还在这个饭馆无偿帮工了40多天。2014年,夫妻两人又把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奖品捐给洛阳路41号一户特困家庭。要知道,这两样家电袁桂芳他们家当时也没有。袁成本表示,为此他们夫妻两人还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当时袁桂芳说,“不知道为什么,往外捐东西一点也不心疼,女儿女婿也非常支持。”袁成本琢磨一番后回应道,“可能做好事也会上瘾吧!”

全家人携手“益”路走下去

在袁成本眼里,妻子袁桂芳开朗、有才,永远用笑容感染着身边的人。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公益路上的搭档,更是情趣相投的朋友。2003年8月,从报纸上看到我市召集广大市民报名参加艺术巡游的号召后,袁成本和袁桂芳马上打电话报了名。名报了,可是怎么干,两人心里都没底。2003年正值青岛啤酒迎来“100岁生日”,袁桂芳决定从酒本身入手,直奔啤酒文化的主题。“我们决定做一套啤酒装,用帽子当啤酒瓶盖,胸前、后背都写着啤酒的商标贴。戴上帽子、穿上衣服,正好就是一瓶啤酒的形象。”袁成本说,他们从中山路、即墨路买绸布料,从利津路小商品市场买笔墨、浆糊、纸张、道具。

除了啤酒装外,两人还做了两个啤酒桶,每个桶上画着一个零,再加上一个担子,正好寓意青岛啤酒100年。“艺术巡演那天,我们一路打着快板,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被路过的摄影师拍下了那一幕,那张照片至今被我珍藏在家中。我们每次去啤酒节参加艺术巡演做的东西都不一样,每年都要提前20多天开始做准备。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就喊着女儿一块来帮忙。”袁成本表示,当时袁桂芳告诉他,“啤酒是青岛的一张名片,啤酒节在咱家门口举办,作为青岛市民,我们就应该站出来,这是我们的一种情怀。”

从2008年开始,袁桂芳的两条腿一使劲就疼得厉害。到医院拍片检查发现,她双腿的半月板已磨去大半。这位当年六七十斤麻包一上肩就扛着跑的女强人,不得不于2015年2月底住进青大附院东部医院,做了双腿膝关节修补置换手术。当时袁桂芳在病床上笑着对袁成本说:“只要心态好,越老越美貌,只要夫妻好,啥事全办到。我有医保,还有老公和孩子,我会度过这个坎的。伤好以后,我还要像以前一样去当志愿者。”

2018年10月,65岁的袁桂芳因病去世。袁成本回忆称,2017年9月妻子就查出了肺癌,当时服用靶向药物后病情缓解,多次检查都没问题。2018年6月,袁桂芳一直咳嗽,当时以为得了感冒,就没太在意。但是到了8月病情就加重了,即便如此,在第一次住院治疗结束后,袁桂芳还是如约到孤寡老人家中帮忙给理发。“我们每个月都去,这次不去不是个事。”袁桂芳当时说。“我们一直没有告诉她真实的病情,她也一直保持着以前那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没事就笑呵呵的。”袁成本说,妻子患病后最遗憾的事就是有些公益活动没法去参加了。

多年来,袁成本和袁桂芳夫妇先后获得山东省首届文明家庭、山东好人、感动青岛十佳道德模范、青岛市十佳微尘之星、青岛市文明市民、青岛市十佳社区热心人等荣誉称号。如今,身边人对袁成本说,“你年纪这么大了,可以歇歇了。”可他却说,“那怎么能行?我们做公益、献爱心,可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荣誉称号,我们夫妇心中的理想就是——在公益这条路上,我们全家人,包括我们的女儿、女婿、外孙女,一起携手走下去,让岛城因我们的付出和奉献而变得更和谐、更美丽。”

来源:观海新闻 编辑:王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