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6年的一个平静的春日,中南大学的校园里,毕业的喜悦与未来的憧憬弥漫在空气中。
王明健,一位学习成绩优异、品行端正的学生,正准备迎接他的毕业典礼。然而,就在毕业前一天,一切都戛然而止。
两名没有任何军衔与职务标识的神秘军人突然出现,他们的眼神坚决,态度冷酷。
王明健被带到一个孤立的审讯室。在昏暗的灯光下,他被要求签署一份厚重的保密协议,这份协议的每一个字都像是铅块一般沉重。他不明白为何自己会陷入这样的境地,但无奈之下,他还是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后,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从此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中。
与此同时,在王明健的家乡,一个普通的农村,他的父母正在田间辛勤劳作。他们一直以儿子在大学的优异表现为荣,那是整个村庄的骄傲。这一天,他们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南矿冶学院的信件。村里的邻居们围拢过来,好奇地窃窃私语,以为这是王明健寄来的喜讯。
然而,当王父打开信件,他们的世界瞬间崩塌。信件简短而冰冷,只告知他们的儿子被两名神秘军人带走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们差点晕厥过去。乡亲们原本的笑容顿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和同情。
王父和王母想方设法联系学校,试图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所有的努力都像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村里的人开始窃窃私语,猜测王明健可能触犯了什么大不敬的罪名,被军人秘密抓走了。这些猜测像刀子一样,一次又一次割裂着王父王母的心。
王明健被带走后的三十年里,他的父母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劳作,心中却始终装着对儿子的思念和担忧。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那个从小品学兼优的儿子会突然消失。每当夜深人静,他们总会悄悄地抚摸那封带来噩耗的信件,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疑惑和痛苦。
三十年的时间,对于一对普通的农村老人来说,是漫长而煎熬的。他们的头发渐渐斑白,但对儿子的思念和等待却从未改变。那天,两位军人的出现就像是命运的转折点。
他们告诉王明健,他在矿冶方面的学习研究对于国家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至关重要,他们希望他能参与进来。具体的工作内容他们并没有透露,只是让他慎重考虑,如果同意,他将需要签订保密协议并长期留在项目地点。
回到宿舍后,王明健的思绪波澜万丈。他一直以来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他深受钱学森归国投身祖国建设的事迹启发。将两名军人的话和自己的抱负联系起来,他决定冒这个险,签署了保密协议。
签署协议后,王明健无法与家人联系,他被带到了大西北的一个秘密实验室。这里的工作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他终于可以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抱负了。他的矿冶专业知识,正是为原子弹提供关键原料的核心一环。从那时起,他全身心投入到了原子弹的燃料研究中,整整消失了三十年。
当时,我国在铀矿提取技术方面非常缺乏。王明健作为矿冶方面的专才,主动承担起这一重任,甚至立下了军令状。他面临的任务是在半年内生产出两吨的二氧化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王明健毫不迟疑地投入到了对铀矿的提纯技术研究中。
起初的两个月,团队尝试了各种化学试剂和提纯方法,但都无法实现对铀矿的有效提纯,团队的士气大受打击,王明健本人也陷入了严重的失眠。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地上的沙子中获得了灵感。他指导团队将铀矿分成小块,再用稀硫酸进行清洗,结果证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取高纯度的铀。他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简易炼铀法”,随后带领团队开始了大规模的提纯工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王明健和他的团队最终完成了两吨二氧化铀的艰巨任务。在随后的几年中,他们又提取了近70吨的铀原料,为我国的原子弹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实现了“如果中国有原子弹,就不会被欺负了”的宏伟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王明健被誉为“原子弹燃料之父”和“炼铀功臣”。但在这期间,他收到了一个噩耗,他的奶奶不幸去世了。
尽管心中充满了悲痛,王明健却无法回家,因为他的任务还未完成。他面对着那份电报,跪下磕头,表达了自己的哀悼,然后再次投身于工作。
在“两弹一星”项目成功后,王明健才得以与家人重新取得联系。尽管他很想回家看望父母,但他选择了继续投身于第二代、第三代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直到我国停止原子弹的研究,王明健才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回到了家乡。当他再次见到父母时,他们已经满头白发,弯腰驼背。在那一刻,王明健终于忍不住情感的泛滥,紧紧拥抱着父母,痛哭流涕。
王明健曾对“两弹一星”办公室表示:“我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无上光荣!”他的故事,是对国之栋梁、国士无双的最好诠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