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村庄建设是推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少村庄存在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这给村庄管理和发展带来一系列困扰。因此,科学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对规范村庄管理和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村庄建设边界基本概念

村庄建设边界是指在规划期内因建设管控引导需要,因地制宜划定的并用于村庄集中开发建设的区域边界。村庄建设边界范围可以是相互分离的多个闭合范围组成,具体在村庄规划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划定落实。

二、村庄建设边界功能定位及划定原则

二、村庄建设边界功能定位及划定原则

①村庄建设边界功能定位

划入村庄建设边界内用地类型主要为宅基地、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商业服务用地、无污染的小型产业用地以及留白用地等。其中产业用地指用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混合的一、二、三产业用地,土地用途包括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等。

②村庄建设边界划定原则

存量优先: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规划的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安排在现状村庄建设用地内,优先利用村庄空闲地和低效的存量建设用地。合理确定宅基地用地规模,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坚决遏制村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积极引导农村建设用地适度集中布局。

保护生态:尊重自然边界,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重要控制线及各项约束性指标,不得擅自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强化底线约束,优先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

区域统筹:上下协同遵循规划确定的总体布局,建立区域统筹机制,确保村域内现状村庄建设用地划定规模平衡。村域因建设需求大或村民迁建等确实无法满足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及耕地占补平衡可在县或乡镇统筹并划入新的村庄建设边界。

传承文化:尊重历史形成的村庄传统边界,保留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社区形态。同时注重与村庄周边环境融合,保护延续村落传统空间形态和脉络,保护好乡村地区山水格局、农业景观、乡土文化,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等管控要求。

可持续性:确保边界划定过程中公平公正,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尽量避免不合理的利益纠纷。优化村庄建设布局,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科学划定村庄建设边界

三、如何科学划定村庄建设边界

①明确边界划定标准

现状相对集中的村庄建设用地应划入村庄建设边界,小而散的村庄依据现状需求视具体情况进行划定。现状零星建设用地建议暂不划入边界,可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宅基地置换等方式逐渐向村庄建设边界内集中。在规划过程中,切实做到基础调研详实、测算方法科学,坚持因地制宜,既要强化村庄建设边界对开发建设行为的刚性约束,也要善用规划留白和预留机动指标的政策手段,适当增加规划弹性,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

②建立村庄管理体系

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各个区域的用途、开发程度和限制要求,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划定村庄建设边界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村庄管理体系,明确村庄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③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摸清本村域内搬迁、拆旧潜力地块等可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的存量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及面积,可将盘活的存量建设用地规模用于新划定的村庄建设用地边界,优先满足村庄基本生活、生产需求,例如无法实施“增减挂”立项的空闲用地、村庄内部低效用地等。此外,可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地块和空闲用地允许作为村庄建设边界划定规模来源,鼓励通过存量更新等手段盘活再利用村庄内低效用地,进一步促进乡村建设。

④严守重要控制线

村庄建设边界应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控制线不交叉不重叠,并做好与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等衔接,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划入村庄建设边界的新增村庄建设用地应不占或尽量少占耕地。

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和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等。结合村庄资源和特色,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⑥强化土地执法力度

加大对违法建设项目的执法力度,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对超出管制范围和标准的项目进行取缔、拆除,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加强对村庄周边环境的保护,避免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总结

总结

村庄建设边界作为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村庄规划中重要的控制线,应科学规划和合理管理村庄建设边界的用途,引导村庄建设用地集中布局,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避免村庄无序扩张,实现乡村管理的“治理有效”,进一步保护村庄的自然环境和农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