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化工集团的阴影中,任建新和杨兴强这两位曾站在企业顶端的巨人,现在却处在风暴的中心。任建新曾是集团的董事长,而杨兴强则担任过总经理。但现在,他们被控涉及一系列违规行为,正面临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事情起源于一个看似简单的担保决策。在一个雨夜,两人在办公室深谈,讨论着是否应为某民营企业提供担保。杨兴强拿着一份文件,详细列出了贷款条件和风险评估,但任建新的心思似乎已决。"我们是国企,应当扶持民企发展。"他边说边望着窗外的雨幕,仿佛在看见未来的希望。杨兴强虽然有所保留,但最终还是按下了同意的印章。

但这个决定很快演变成一场灾难。相关担保的企业涉及的不良贷款被曝光,牵扯出甘肃银行的巨额亏损,最终导致中国化工集团损失约30亿元人民币。此事一出,任建新和杨兴强的命运似乎也被这场风暴卷入了无法挣脱的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这两位曾经的高层领导,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法律制裁,以及他们在权力走廊中的艰难选择,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一切,都只是等待中纪委进一步调查的结果而已。

在2016年的一场商业盛宴中,任建新带领中国化工集团以宏伟的视野,着手完成了对全球农化巨头瑞士先正达的并购。这一举动不仅是战略上的突破,也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舞台上的一次重大演绎。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全球领先的农化企业。"任建新在董事会上铿锵有力地说道。当时,中国化工出价惊人的430亿美元,并承诺向先正达股东支付每股5美元的特别股息,同时还包括了为先正达提前偿还50亿美元的贷款。整个交易的总额折合成人民币近3000亿元,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杨兴强虽然担心这笔交易的风险,但在一次深夜的讨论中,任建新用他的远见和决心说服了他。"这是我们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机会,我们不能退缩。"任建新坚定地说,杨兴强最终同意了这个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在2023年3月29日,先正达撤回了其上市申请,放弃了募资高达650亿元的IPO。这一决策让投资者和市场松了一口气,因为如果IPO完成,先正达将不得不面对巨额的上市后负担。

当年并购的巨额负债,是先正达上市计划的主要驱动力。虽然这次上市未能实现,但它揭示了先正达和中国化工集团在全球化道路上的艰难与挑战。

在中国化工集团决定收购瑞士先正达的庞大计划中,筹资方式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金融戏剧。由于直接现金支付的难度极大,集团选择了一个复杂的杠杆收购策略。

在一个春天的清晨,任建新和杨兴强一同走进了会议室,面对的是一群银行家和金融顾问。他们讨论了三种主要的筹资方式,每一种都如赌注一般冒险。

首先,他们决定发行200亿美元的永续债或优先股,参与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银行、国新控股、兴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巨头摩根斯坦利。任建新详细询问了这种金融工具的具体条款,尤其关注其长期负债对公司财务健康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通过汇丰银行牵头,集团获得了一笔202亿美元的无追索过桥贷款。这是一项紧急且暂时的安排,旨在桥接即将到来的长期融资。杨兴强对此表达了担忧,他在会议中不止一次地强调需要详细的偿还计划。

最后,集团决定动用自有资金,虽然这部分资金相对较少,但标志着集团对这次收购的承诺。

这三重筹资策略虽然解决了即时的资金需求,但也给集团带来了高额的债务负担。

在全球农化市场的角逐中,中国化工集团展示了其雄厚的财力,以超过400亿美元的高价成功收购了瑞士先正达。当时的并购场面,宛如一场激烈的赛马,虽有其他竞争者,但他们的出价与中国化工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任建新和杨兴强在私人会所的一个幽静角落里会见了一位国际投资顾问。对方明确表示,尽管中国化工的出价高达市值的50%以上,但这种“钞能力”是其它竞争者无法比拟的。两人对视一眼,知道这将是一场赌注,但为了将这个全球领军企业纳入国有体系,他们愿意冒这个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场豪赌的后果是巨额债务。为了解债务困境,先正达曾计划在科创板上市,未果后转战主板市场,希望通过650亿元的股权融资来减轻负担。但随着IPO市场的政策收紧,上市梦想一再延迟,使得债务问题愈发凸显。

任建新在自己宽敞的书房中步履踱来踱去,对杨兴强说:“这笔并购,虽然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它确实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国际舞台。”杨兴强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回答:“是的,我们赌了,但未来还长,我们的决策也许还需时间来验证。”

随着两位高官的调查加深,市场上也开始猜测,这场高溢价的并购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无论真相如何,这一切都等待着官方的最终调查结果来揭晓。这段历史将如何书写,只有时间能够回答。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