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展过后,最近的这几期才子伴乐谈,我准备陆续“填坑”,把前阵子提及但是还没做完的分享一一完成,很多想法,在还是早点记下来比较好,久了以后就会走样。这种经历其实和大家坛在线下展会上做“盲听大赛”是一样的道理,有时候选手现场会问,为什么AB对比的音乐片段只给大家听最多前两分钟?其实不是为了省时间,而是当盲听某一段的时间过长,人其实就很难准确记住上一段对比的印象了。把话题收回来,这一期我们跟着上一篇成都展的报道,更详细一点说说Sony索尼展位上的一些见闻和引发的想法。为什么是索尼?之所以可以用单篇去说一个展位,是因为索尼的展台相比于其他品牌来说,更加强调了旗下音频产品的完整性,从音乐的采集、制作到后期的回放,一整个流程化的处理。我们在这里都可以看到代表性的产品。很多优秀的品牌,可以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里面做出相当优秀的产品,我们的线下展会里也从不缺乏此类的厂家,而索尼的特别之处是,它制造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在这之上的游戏规则,顺着这个音频链路的视角,我们逐一说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录制和拾音阶段,索尼带来了大振膜电容麦克风C-100和C-80,前者定位专业录音棚和演播室,搭载了双拾音头,频响非常宽泛,适合各类器乐的拾音,也更加适合用在大型音乐厅、录音棚等场合。而后者C-80是搭载了1英寸振膜的双振膜麦克风,心形指向,为中小型录音棚的广大直播、主播和配音工作者,以及个人工作室提供录音室级别专业麦克风体验,适合拾取人声和乐器SOLO。这也是比较典型的“旗舰全能、次旗舰专精且性价比”的路线。对于我们个人用家来说,更为适配的产品自然还是C-80,从官方提供的频响曲线显示,C-80人声部分频段相当的平坦,它的振膜材料传承自C-800G,结构方面参考了C-100,配置上又是性价比拉满的走向,且驱动门槛并不高,方便了个人工作室使用,自带的低切开关也可以对人声干湿度和低频噪音进行很好的调整,录音风格相对醇美,功能也比较贴近广大直播、主播和配音工作者。C-80这种可以兼顾专业录音棚和个人工作室的两栖定位,是顺应了当下人人都是媒体,人人皆可发声的网络时代特色。你还记得吗,二十多年前“网络歌曲”这个概念刚刚兴起,彼时还是港台日韩在内地占据主流音乐审美的年代,如今我们接触到的最新的通俗音乐,绝大多数都来自各类出身草根的音乐工作室,且录制质量和制作水准也远胜当年,抛开歌曲本身在艺术层面的审美差异,起码从普罗大众的角度,像C-80这类设备,能够继续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潜移默化改变文化环境的好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也都知道,C-80要正常使用,那么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个外置带幻象电源的声卡是必须的,对哪些需要极紧凑出门的玩家来说,可能也会稍稍重了点。所以我们看到,索尼也在展示了两台PCM-D系列的录音笔。有一定资历的耳机玩家可能还记得,在国内DAP市场的成长初期,索尼的D50/D100是作为便携播放器被开发的,从专业圈火到了民用圈,大概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甚至停产多年的旗舰神器PCM-D1也被玩家们翻出来继续发光发热。那些年索尼虽然一直没有针对DAP市场推出过对应的产品,但市场上一直有D系列机器的传说,后来便携播放器产品线的音质传承,交给了金砖和黑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录音的源头一路前行,很快就到了音频制作的环节,而这也是此次成都展上可能最有技术含量的存在了——索尼360全景声制作系统,索尼使用了一台搭载protools和索尼专属开发工具的MacBook Pro进行演示,展示了一段和视频同步契合的音频,随着视频镜头中的画面和视角变化,玩家也可以感受到配器、人声和背景伴奏等不同音轨在定位上的变化,非常有意思。这个软件强大到什么程度?用家可以随时在这段音频包含的112条轨道中进行调整,其实这112轨是有点秀实力秀操作的意思,因为咱们听到的大多数普通制作的流行音乐,顶多32-64轨混音也就能搞得定了,即便是大编制器乐录音也很少用上超过100音轨。索尼这段音视频因为是专门用来做演示的,因而刻意加上了许多修饰的音轨,让玩家可以分门别类逐一感受,顺便一说,软件最高支持128轨。在展会报道中,我也提及,这种多音轨体量的制作对于机器的机能消耗也是极大的,强如MacBook Pro也会频频弹出内存耗尽的信息。当然,用性能换来的演示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玩家可以轻易感受音轨调整在最终音效和声音定位上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完全不是那种普通EQ调整就能做到的。这个软件之所以被我称之为展会上最有技术含量的,就是因为它让普通的玩家看到了当下诸多流行音乐或者多麦克风采集的大编制音乐混音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直观展示出现在和将来的音频制作方向:计算音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熟悉CD的玩家也许会注意到,一张激光唱片的录音制作标注可能会是AAD,也有可能是ADD或者DDD,第一个字母表示录音方式(A模拟D数字),第二个字母表示混音制作方式。对于上个世纪40-70年代录音来说,模拟方式的混音是居多的,这种方式虽然依旧诞生了很多经典唱片,但是其制作难度也是很大的,非常考验唱片录制和混音制作人的水准,无形中也推高了唱片的制作门槛以及成本,随着70年代以后数字录音的出现,因为数字信号的易操作性,在混音制作上迎来了一个春天,音乐人们得以能够驾驭越来越复杂的配器和伴奏元素。从本质上说,混音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多声道多音轨的音乐信息和空间信息,以适当的算法进行合成,最终尽量完美地体现在双声道上,当音轨数量不断增长之后,这个“算法”就会显得格外重要,是基础声学、心理声学、信号通信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使用,前面提及索尼这个软件(或插件)是独家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兴奋的原因,一般来说这种货色都是藏在制作人的工作室里,不会拿出来轻易展示的。随着计算机算力和AI技术、云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将来类似索尼这样的360全景声会逐步普及,我们也会越来越多接触到这种“计算音频”,用耳机听来,也会有越来越强烈的空间音频体验。类比一下,视频或者图片可以P,音频一样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音频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自然是播放器和耳机/音箱了,索尼在本届成都展上带来了金砖2代旗舰播放器、Just ear订制耳机、旗舰入耳式耳机IER-Z1R,以及旗舰头戴式耳机MDR-Z1R,在这几类产品上,索尼的更新速度并不快,新品则是专业线上的监听耳机MV1,MV1是一只轻量化设计的头戴式耳机,也是索尼首款专业开放式监听耳机,这点和征战多年的老将,封闭式监听耳机MDR7506是不一样的,在二十多年前,索尼推出了私人订制的Q010和“平民版非定制”的SA5000,当时采用的后腔大比例开放式设计,既让玩家惊叹于空间感的优秀,也让他们为更高的驱动门槛而痛苦,而当时索尼在耳机腔体上的“开放式”更多是以振膜背面投影区域的开孔,包括多年之后的HD800/K812也迎合了这种趋势,到了这两年,更近一步的开孔率在多个厂商的新品身上被采用,包括奥世声、劲浪等新一代高端大耳,都开始在腔体靠近耳罩的部位增加开放程度,MV1也是如此,它的单元背面腔体上,除了振膜对应区域有200以上的圆形开孔之外,旁边斜面区域也做了尺度很大的条状开孔,这样的做法从声学上是更容易形成两耳之间少量的“声学短路”,增加环境音的交互反馈,从而带来更加自然的空间感,顺便也可以轻松减重,方便长期佩戴,现场对比了MV1和老将7506,很明显MV1有着更加宏大开扬的声场和定位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参观索尼展厅之前的半个月,才子已经盲狙入手了MV1,盲狙的勇气来源于耳机侧面那个蓝色的标签“Professional”,专业线上的产品,值得你信赖。简单来说,这是一款音色朴实,声场宽阔的低阻耳机,驱动门槛并不高。MV1的中频密度和7506不相伯仲,但是因为两端延伸更为优秀,且整体声场提升太多,因而听起来并没有很多监听耳机的压迫感,听感还是自然通透的,无论是展厅里面的360全景声延时,还是自家桌面系统的驱动,MV1优秀的空间感都不曾改变过,声音结像定位是它的优势。得益于这个基础,我们可以在大空间里面捕捉到更多的声音细节,从这个角度说,发烧玩家是可以拿它当HIFI耳机来进行回放重播的,这种跨界属性,在当年的AKG、拜亚产品上也是经常可以见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简单地记录了前阵子在成都耳机展索尼展厅的见闻和一些思考,就如同索尼现在的Slogan所言,For The Music(为音乐而生)是音频唯产品当下唯一的动力、方向和预期。光是关注索尼这种行业领头企业的产品方向,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毕竟风向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