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走进青峦环绕的英德市西牛镇小湾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农家小墅、色彩亮丽的文化墙,连片肥沃的田地上农人正忙碌着……昔日宁静的边缘村庄正在悄然改变。2023年以来,西牛镇小湾村通过精准发力,不断激发文化空间活力、凝聚特色文化合力、注入精神文明内生动力,持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争先出彩,精准助力“百千万工程”。

激发文化空间活力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这个活动真的很不错,既能跳舞,又能自己做糍,虽然简单,但是热闹又开心,我们都很喜欢!”小湾上村村的陈阿姨笑着说。

今年以来,小湾村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空间阵地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5场次,通过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竹”文化等本土传统文化,融合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各类现有乡村文化空间的活力,不断丰富村民和游客的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牛镇小湾村。通讯员供图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自英德市开展“五大行动”以来,西牛镇着力于推进全域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不断优化文化空间整体规划布局,建设完善了文体广场,升级改造了小湾村理论宣讲、文化培训、科普宣传等5大功能场室,拓展了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展示中心等特色文明实践阵地,还推动了小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通过持续整合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人才驿站等文化空间阵地,动员民间文艺团体、本土乡贤等各方力量,着力营造有特色、有品位的乡村文化空间,稳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凝聚“竹”文化合力 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

通过将竹元素融入乡村振兴风貌带建设,小湾村开始探索麻竹笋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构建了以“竹”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业,打造麻竹笋农家乐、麻竹笋旅游民宿、竹博园等,推动西牛麻竹笋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湾村上村文明实践活动。通讯员供图

其中,该村以塘面组振兴楼为主体,打造了集西牛麻竹笋产业宣传、产品陈列、产业服务、品牌推介、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展馆——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展示中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带动了麻竹笋产品线上线下销售。

聚焦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小湾村坚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之路,打造运营了麻竹笋、韭菜、枸杞等特色乡村产业。小湾村塘面麻竹笋种植基地面积约1200亩,由村中农户通过竞标方式承包种植,每户种植面积超过50亩。积极盘活闲置宅基地和房屋,探索实践美丽乡村建设由“建设型”向“经营型”转变,逐步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家乐和特色民宿相融合,完善文旅产业配套设施及服务,以“串珠成链、农旅融合、生态田园、产业振兴”为路径,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基层组织、特色产业、乡土文化、生态旅游“五位一体”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注入精神文明内生动力 推动移风易俗深化治理

“我没想到赶集也能‘听课’,这种宣讲形式非常地接地气,我们听得懂、坐得住,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破除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好处,以后我家也要学学喜事新办。”今年60余岁的陈叔对每一个赶集日期都如数家珍,每到赶集日,他都会到“赶集课堂”听上一课,只为跟上新时代的潮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牛镇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宣传活动。通讯员供图

为持续深化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进一步倡导弘扬文明新风尚,西牛镇因地制宜,将文明实践活动融入农村赶集习俗,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用群众的话讲理论、用身边的事说道理,让群众听得懂、能体会,传统的农村集市赶出了新内容、新气象,移风易俗的“新风尚”也飞入了群众的心田。

除了和村民一起赶集,小湾村“两委”干部还积极创新移风易俗宣传方式,组建了由镇业务骨干、村“两委”干部、乡村新闻官、乡村振兴志愿者、社工、产业带头人、道德模范、村民发言人组成的“民嘴乡音”宣讲队伍,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公园、麻竹笋种植基地,通过讲、传、聊、演等多种形式,用百姓视角、百姓话语、百姓情怀,走街串巷进行移风易俗宣传,进一步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和自觉实践者,为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注入内生动力,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时代新风。

南方+记者 焦莹

通讯员 林佰威 曾小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