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正面战场的22场大型会战中,要论打得精彩,当属武汉会战。可要论打得始终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当属长衡会战之衡阳之战。
这倒不是说衡阳之战打得不好,而是打得太好了。
在衡阳之战之前或者之后,哪怕被称为大捷的台儿庄大战、上高会战、第3次长沙会战和湘西会战,各战区的伤亡数字都要高于日军。
只有衡阳之战,日军的伤亡数字要远远超过孤军驻守孤城的第十军。
哪怕一贯善于在伤亡数字上做文章的日军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但日军究竟伤亡了多少人,他们始终讳莫如深,不肯明说。
但仅有伤亡数字的不明确并不能说明衡阳之战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如果不解决衡阳之战为何会打了47天、为何总是援兵明日到达、第十军投降带来的恶劣影响有多大、衡阳之战日军的伤亡究竟有多少这四个问题,衡阳之战真实情况的面纱就始终不能揭开。
衡阳之战为何会打了47天?
有一种说法,是方先觉听错了命令,把防守衡阳14天听成了47天。
这是乱的不能再乱的乱讲。
就算是蒋氏用电话口头对方先觉下达了命令,但随后必定会有纸质的或者电报下达正式的作战命令。
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
难道译错了电文?
在军史上记载的几次因翻译错了电文造成重大损失的译电员,无一例外的都被拖出去毙了,并且都留下了记载。
既然如此,那第十军为何死守了衡阳47天呢?
这件事还是得怨老蒋。
在第十军被围后,蒋氏有三个选项:
一是,派出有力之一部接应第十军突围。
二是,派出有力之一部进入衡阳,与第十军共同坚守。
三是,以第十军为诱饵,吸引日军主力集结在衡阳城下,然后在外线集结重兵聚歼日军于衡阳城下。
很明显,第3个方案尤具吸引力。
选择的背后往往都是有其目的性的。那么,蒋氏选择第3方案的目的是什么呢?
跟军事的关系不大,但与国际时局有很大关系。
豫湘桂会战爆发后,河南段的战事,蒋鼎文和汤恩伯这两个不争气的家伙一触即溃;湘桂段的战事,防守了6年的长沙在3个小时内被日军的一个丙种师团第58师团攻陷了。
蒋氏感到很丢脸。
若衡阳再快速失陷,国际观瞻何在?自己的脸面何在?更重要的是,一向对自己不满的史迪威定会以此为由头断了美援。
悠悠万事,以此为大。
若派兵接应第十军突围,客观地说,不难,能做到。可国际观瞻丢了,自己的脸面丢了,更重要的是,美援没了。
因此,不可取。
若选择第2方案呢?
亦不可取。若日军觉得衡阳坚不可摧,放弃攻打衡阳,绕道南下进攻桂柳地区咋办?
要知道,桂柳地区的防线还没建立起来。若桂柳有失,日军折道向西,沿着柳渝路经贵州进攻重庆咋办?
若选择第3方案,日军见衡阳兵力空虚,定会攻打,而第十军则可利用善于防守的优势牵制住日军,待到援军到来后来个内外开花,聚歼日军于衡阳城下。
不得不说,蒋氏的这个想法是好的。可从抗战时期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这个战法从来就没有赢过。
为何?
按照通俗的说法,蒋氏是高看了他对部队的控制能力,轻视了各部想要保存实力的想法。因此,屡屡施展这种战法却无一成功。
第十军,就是这样以孤军独守孤城47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总是援兵明日到达?
刚开始的时候,援兵不是不能到达,而是不能到达。这是为了配合蒋氏内外线同时开花的战术。
对此,62军军长黄涛是很高兴的。因为他离衡阳更近。
在起初阶段,如果接应第十军突出重围,对于62军来说,问题不大。
让黄涛害怕的是,蒋氏让他率部进入衡阳与第十军一同坚守。
可蒋氏的一道命令让黄涛放心了,蒋氏让他离开衡阳,率部到祁阳一带去。
之所以下达了这样一道命令,是蒋氏害怕衡阳兵力太多,让日军放弃攻打衡阳的企图。
可即使这样,当衡阳非常困难的时候,62军还是来援了,并且到达了衡阳城外的五里亭。
可当方先觉好不容易抽掉了100多人出城接应的时候,62军竟然撤离,理由竟然是携带干粮不足。
这个理由充分吗?
很充分!没有饭吃怎么打仗。
荒诞吗?很荒诞。
第十军正在死人,你却因携带干粮不足为由撤退。要是怕死你就明说,何必来消遣第十军呢?
还害的第十军出城接应的这100多人没有几个能回去。
如果说第62军不卖力,那王耀武呢?怎么也不卖力呢?
确实,王耀武在此战中表现太差,这可能是王耀武自抗战以来打得尤其差的一仗了,比在春华山打了败仗几乎被日军捉住那一仗还要差。
当然,理由自然是有的。
一是,密电码被日军破译,所有动向都被日军掌握,每逢王耀武调兵南下,都被第40师团堵住。
难道第40师团还成精了不成,每次都能恰好堵住王耀武的道路?
如果说,一到两次被日军堵住尚可理解,可每次都这样,就有问题了。
王耀武是宿将,他岂会不知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要想解决问题也很简单,更换密电码就是了。
二是,王耀武虽然下辖73、74、100和79军,可73军两次遭到重创,几乎打不了大仗。74军的第57师还没有从常德会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74军实力大损。
可这真不是理由。
要知道,日军负责阻击王耀武的,只是第40师团和两个独混旅团,王耀武所部战斗力再差,也不至于突破不了日军的防线。
究其原因,既不是丁治磐所揶揄王耀武的,说王耀武刚当上集团军总司令,没有指挥大集团作战的经验,也不是王耀武缺乏军事素养,而是蒋氏此时也在二心不定。
他仍然在幻想着第3个方案能够实现。
统帅都二心不定,部下自然也不会拼死向前,如果攻到了衡阳城边上,究竟是接应突围呢还是进入衡阳守城呢?如果因此破坏了蒋氏实现第3种方案,那就不是有功,而是有罪了。
因此说,不是援兵不能到达,而是不能到达。可又不能不给方先觉一个希望,如果方先觉失去了所有希望,奋力突围咋办?这不是破坏了蒋氏的第3种方案吗?
因此,援兵也只能是明日到达,并且是永远的明日到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军投降带来的恶劣影响有多大?
第十军的投降是抗战中一个永远的痛,也是当时人或者后世人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对于第十军和方先觉,蒋氏是心怀愧疚的。若不是他二心不定,也不至于置第十军和方先觉于死地。
这也是第十军师以上将领后来逃归重庆后,并没有受到苛待,反而被授勋,并且在军内安排了相应职务的原因。
可降将就是降将,无论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不会受到优待。
像日军,凡是投降后回归的,一律处于严厉军法。欧美部队,虽然不至于处以严厉军法,但从此之后是不会得到重用的。
对于方先觉等人,蒋氏做的已经够好的了。
在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那就是方先觉面见蒋氏的时候,蒋氏突然问了一句话,“是不是周庆祥逼你投降的?”
方先觉默然无语。
蒋氏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4年以后,时任整编32师师长的周庆祥因在“周村战役”中战败,被蒋氏召回南京,以“贻误战机罪”被军法处置。
由此可见,蒋氏对方先觉的投降不是没有想法,只不过造成这一切的是他的失误,因此才“大度”地放过了方先觉等人一马。
可有人偏不识趣,尤其是以预10师师长葛先才等人为首的一批将校,四处作报告不说,还动辄以“关公因降操而享受世代香火”来为自己洗白。
关公降曹的关键词是啥?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