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才是第一大休闲运动”

近几年

钓鱼一举成为了热门运动

某钓鱼博主粉丝量甚至达到3600万

视频点赞量动辄上百万

但是你知道吗

全国七成

全球超一半的渔线

产自浙江一个

不临海也不靠湖的内陆小镇

只要有海的地方

就有歌山的渔线

歌山,据《浙江方志》载:昔人乘舟,见女子汲水山下,登岸而歌,姿态端美,由此得名,它位于浙江东阳市中部,离城区14公里,户籍人口只有4.2万人,这里不临海,不靠大江大河,一个标准内陆小镇为何能在全球渔具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浙江东阳歌山镇。图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东阳歌山镇。图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从东阳市区出发,20分钟进入歌山镇区,公路两边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挂着“渔具”招牌的建筑,过去40年间,这里注册渔具产业关联企业超过了300家,销售额如今已超过5亿元。

据统计,全国70%、全球近55%的渔线均产自歌山,歌山渔线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渔具产业里的重要一环。因此也产生了“只要有海的地方,就有歌山的渔线”的说法。

源于爱情故事的产业

带领村民实现百万年收入

如果问起当地人,为何这个产业会出现在小镇,几乎没人知道,直到记者找到现代钓具的创始人楼亚军,从业34年的他说,这源于一段爱情故事。

“我们行业最早带路人是黄老,他是上海人,当年帮日本渔具客商做绑钩代加工,机缘巧合就把渔线这个产业带过来,也把客商带过来。”

楼亚军说,当年黄老坐火车去义乌出差,遇到了歌山的一位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黄老此后更是放弃上海的生活,追随姑娘到了东阳,随后在当地开起了渔线工厂。

图源:橙柿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橙柿互动

从刚开始的一个人进原材料,一个人编织,一个人跑市场,34年的时间,楼亚军硬是把一个小作坊,干成拥有上千台大马力编织机的高新技术企业,日产量达到5万盘,产品远销东欧、俄罗斯、东南亚等地。

在歌山,因为渔线,象塘夏楼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当别的村村民需要外出打工时,这个村很多村民在家里进行简单的渔线分装就能让腰包鼓鼓,现在全村1900多位村民中,有近1000位从事渔线相关的工作。

图源:橙柿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橙柿互动

“这一行只要你愿意干,一家人弄几台渔线分装机器,肯定比打工赚得多,一年十几万轻轻松松,好的四五十万甚至上百万都可能。”象塘夏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楼航峰骄傲地说,十几年前,村里就随处可见奔驰宝马等豪华轿车。

楼航峰感叹,渔线真真切切是一个富民产业,村民有钱后,村里有什么事也特别好推进,之前建文化礼堂需要几百万,村民一下就捐到位了,村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基金,逢年过节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

搭上电商列车

“歌山造”走向世界

然而,歌山的渔线行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传统线下销售模式也曾让它一度陷入瓶颈,可随着电商兴起,尤其是直播的风靡,让它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良好的营商环境、扎实的产业基础也带动了年轻人成为“渔具二代”,为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出生于1996年的王虹在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进入一家知名渔具企业,负责抖音平台运营,短短几个月就积累了近37万粉丝,每月销售额近500万元。

图源:橙柿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橙柿互动

如今,歌山的渔具企业绝大部分已转战线上直播带货,开启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象塘夏楼村的楼江伟经营着一家渔具企业——山野钓具。16年间,这家企业成功从一家小作坊变身为规上企业,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其中,直播带货功不可没。

图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各位钓友们,关注走起来,渔具秒杀活动即将开始!”在“山野钓具”的直播间,主播小严正激情推荐“山野钓具”生产的渔具,为企业产品“赚吆喝”。

“我们的直播间每月总营收可达六七十万元。”楼江伟表示,对于渔具企业来说,让更多的钓友用上创新产品,销售场景是重要一环,而直播带货能解决传统销售渠道过长、链条反应过慢的问题,直接洞察到消费者新需求,以便及时改进产品。“直播间卖的产品有上百种,既有自家生产的渔线,也有从其他企业进货的钓竿、渔线轮等。”楼江伟直言,在打造自主品牌的同时为他人的自有品牌“贴牌”,也是拓展市场、消化富余产能的好办法。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歌山渔具产业

已走过了40余年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

书写着属于歌山的辉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