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入秋时节,荷花凋零暗香残留,一位年轻的妇人,独自荡舟湖中,仰望长空,她渴望收到爱人的鸿雁传书,这月下伤怀的妇人,便是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她的作品感情细腻真挚,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她的词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腻描摹,又有饱含深情的慷慨词藻。
她的桀骜风骨,自成一派独领风骚;她的名词佳句,朗朗上口流传千古,是举世无双的词坛翘楚。
公元1084年3月13日,正是北宋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李清照出生于今山东济南章丘的一户书香门第。
开明的成长环境,使她既能无忧地纵情山水天地,也能敏锐地体会人间丰富的情感。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出身进士,是一代文豪苏轼的学生,家里藏书颇丰,工于词章,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饱读诗书,很有文学造诣。
家学熏陶,加上天赋秉异,李清照从小就聪颖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华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文坛名家的交口称赞。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随父亲生活在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吟诗作赋是她日常的乐趣所在。
小小年纪的李清照,便开始在词坛崭露头角,并写出了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作一出,名震京师: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十六七岁时写的,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感情细腻丰富,既有天真烂漫的快乐无忧,又有多愁善感的伤春悲秋。
这首词中,李清照借清晨半醉半醒询问海棠花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昨夜雨打风吹,清晨醒来,睡意朦胧酒意未消的李清照,第一件事就是牵挂院中的海棠,是否被风雨吹落。
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向侍女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词人想要知道结果,而又担心听到海棠花残落的那种矛盾心理。
当李清照听到侍女回答:“海棠花依旧”时,回想昨夜的雨疏风骤,她半信半疑,一句似是喃喃自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便将一位灵动有趣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李清照认为,经历风雨的洗礼,海棠花难免片片吹落,但是绿色的叶子应该都还在,可谓“绿肥红瘦”。
这一点睛之笔,不仅写出了词人对海棠花的怜惜,更体现出李清照细腻敏锐的诗意与才华。
少女李清照的这首小令,所描述的是非常普通的生活场景,所叙述的故事情节也很简单,然而,寥寥几句,却既有环境描写,又有情节对话,还有抒情感叹,对于词作的表现力来说,可谓字句凝练,又饱满丰富。
李清照的这首词一鸣惊人,“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如此高的评价,少女李清照的才华与声望可见一斑。
然而,李清照虽然养在闺阁之中衣食无忧,却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她不仅对时事政治有所了解,还能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一天,李清照在品读了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七言古诗《读中兴颂碑》后,有感而发,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深刻分析了唐朝安史之乱教训,借古喻今,表现了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
十七八岁,初涉世事的李清照,能够对国家社稷,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得不令世人刮目相看!
然而,饱读诗书,可以挥毫泼墨、指点江山的李清照,回到闺阁之中,也是一位温婉娇羞的少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