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就是趣向于涅槃之道,就是苦灭道圣谛的“道”,修行人必须行于此道,才能到达涅槃的境界。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类: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是四正勤第三个是四神足,第四个是五根,第五个是五力,第六个是七觉支,第七个是八正道分。

何谓五根、五力呢?五根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是依止着五根所发起的力量,所以五力称为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也就是说,信、进、念、定、慧这五种修学佛法所产生的力量,来自于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当大乘佛子闻熏佛法,修学十信。但这十信的信根,并不是因为修学而得来的,十信的信根是本来就具有的。信根本来已经具足,为什么有的人就是没办法相信佛法呢?这是因为被无明遮障住了,无法发起信根。
我们修学十信以后,由于十信满足而产生信力,因为信力出生的缘故,仰信诸佛菩萨的解脱以及智慧境界,对诸佛菩萨通过修行而证得解脱以及成佛的智慧,心向往之。慢慢地相信自己也能够像诸佛菩萨那样,通过努力修行,也能够修证那样的智慧境界,这样精进修学,逐渐地就与精进根相应了。
跟精进根相应以后,慢慢地生起了四正勤的修学,时时恒修不舍,依着精进根而生起了精进力。精进力生起以后,现观蕴处界空,就真实的知道诸法空相,了知诸法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常,是苦,是空的。以观蕴处界空的缘故,知道二乘法是依现象界的有为法而说空,这个法它并不究竟,慢慢的进入大乘的修学,闻熏诸法实相,即般若空性,而久修不舍,最后证空性如来藏明心见道。这就是从信力,跟精进根相应,到生起精进力,慢慢进入真实修行的阶段。

菩萨同样是证五蕴的空相。了知现象界、有为法的这个空,并不究竟。佛说蕴处界诸法是依于我们的本际、依于我们的真如而出生的。在阿含时,佛处处说本际,说如,说所知依,是在说依于这一个真实法,才会有蕴处界空的这个法产生。声闻人信受佛所说的本际,仅停留在蕴处界空,因为没有大乘的根器,无法思惟而亲证大乘的般若本体,没办法去证悟如来藏。但是大乘菩萨,因为了知这样的空相,而转入大乘,闻熏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就是般若空性。般若空性就是佛三转法轮时,所说的一切种智,诸法所说的阿赖耶识,如来藏。如来藏在阿含时期,佛就已经宣说了。在般若时期,是以般若心,来说诸法实相,般若心又称非心心、无心相心,佛在般若经处处宣说般若空性。

菩萨证悟的,就是这个诸法实相的般若空性。因为久修不舍的缘故,对于蕴处界法空的观行,断了我见,进而辗转入大乘熏习般若空性的一切法。逐渐地从十信、初住、二住至六住,到六住满心时,因缘成熟进入七住位,证悟空性如来藏心。菩萨由于亲证空性如来藏的缘故,精进力能够逐渐地与念根相应。

念就是对于曾忆念的境界,能够忆持不忘。也就是说,精进力跟念根相应,因为跟念根相应,因为这样而能够忆持不忘。忆持不忘以后,菩萨因为证悟了空性,能够依止经论和善知识来受学真正的佛法,并能够一一的证验,在种种诸法的法相境界上的证验,一一证验后在念根上,在自心中念持不忘,证验以后在念根上面生起念力,就是菩萨所得的念力。

菩萨因为念力所持的缘故,能在舍寿的时候断尽有爱住地惑,而不断之,为了利益众生,不入无余涅槃。也就是说,菩萨因为念力所持的缘故,虽然能够舍寿的时候断尽有爱住地,虽然能够断尽分段生死,但是他并不断,而是留着微细的思惑来利益众生,这就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有能力断尽思惑,断生死,舍寿时入无余涅槃,但不取无余涅槃,为了利益众生,留思惑来润生,这叫留惑润生。因为不入涅槃,菩萨逐渐地转入二地修戒波罗蜜,由于得念力的缘故,逐渐地依大乘般若而能够知道、思欲修证三界九地的境界。三界九地就是,从欲界地至非想非非想地。

念力跟定根相应的缘故,因为依信、进、念力而修禅定,以修禅定的缘故,慢慢的渐次修证四禅八定而起定力。三地菩萨修了四禅八定而生起定力,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境界,获得广大的福德,广大的神通力,广大的威德,满足三地境界。满足三地境界以后,佛子已具足定力。也就是说,三地菩萨因为满足了四禅八定的修学,所以具足了定力的缘故,慢慢的与慧根相应。

因为与慧根相应,逐渐地生起于慧力,而能够得到知他心智,这个知他心智就叫慧力。大乘菩萨的慧力不是世俗所说的智慧,它有特别的定义,主要是指,菩萨在三地满心四禅八定,五神通修足了以后,能够证得知他心智,这个才是慧力。知他心智这个慧力,它能够知道三界九地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所住的境界,这个就叫知他心智。

一切外道凡夫跟二乘无学,都没有办法证知这个大乘菩萨的修证道理。二乘的五根五力,仅在蕴处界诸法上修证,而不是在菩萨的道种智上面用心,这有深浅的差别,二乘圣人最多只是出三界入无余涅槃。而外道凡夫我见未断,即使是四禅八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也不得解脱,无法脱离六道轮回,因为没有般若智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