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炳林

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史称“凿空西域”。此后,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交通更为畅通,每年使者往返,商旅贩卖,络绎不绝于道。作为连接东西方的纽带,河西走廊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简牍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的第六期,将镜头对准了甘肃省敦煌市出土的悬泉汉简,通过“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创新表现形式,带领观众一步步探秘汉代邮驿,揭开两汉丝绸之路的层层面纱。

“显微镜”下的丝绸之路

在纸张普及之前,简牍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书写载体。两千多年前的官府文书主要记录于简牍之上,而河西走廊干燥的自然环境,为简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存条件。自斯坦因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掘得705枚汉简起始,甘肃省陆续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其中悬泉置遗址出土有字汉简23000多枚,涉及外交、邮驿、交通等各方面内容,让我们得以从细微处探寻数千年前的丝路盛景。

长期以来,“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互证是学界继承和发扬的优良治学传统。《汉书·西域传》记载了汉代与西域诸国交往的主要内容,但还有很多交往都没有记载,或者记载非常少,而悬泉汉简细致地记载了悬泉置迎送西域诸国使节的信息,包括这些来客所属的国家、接待他们的经过和接待标准及负责护送人员情况等。如简文“今使者王君将于阗王以下千七十四人,五月丙戌发禄福,度用庚寅到源泉”所载,悬泉置曾接待于阗国王1074人的使团,涉及的吃喝用具均从郡县紧急调度,随后的简文还补充了此次接待的折损情况。通过对悬泉汉简的梳理和研究,一条面貌全新的两汉丝绸之路展现在世人面前。

总体而言,得益于大量汉代简牍的出土,我们可以将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视野从传世典籍拓展到更加微观、具体、真实的史学研究之中,也是学界将研究从历史场景转向具体事件的积极有益尝试。

学术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自2020年“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启动以来,简牍学研究持续升温。从文保单位创新简牍修复技术,到各地高校加大简牍学人才培养,我们见证了简牍学走出“深闺”重焕光彩。而今,随着《简牍探中华》的热播,藏于博物馆中的简牍、书于专业期刊的学术成果,跃然荧幕,得到了更多人的注目。

作为首档聚焦简牍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运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话题等元素,梳理出藏于字里行间的无数个中华优秀文化因子,使其活起来,激活它们在新时代的新的生命力。日前播出的第六期节目,在以AIGC技术还原古邮驿的同时,将考古人探寻历史、解开迷雾的过程展现出来,多重线索层层推进,梳理出一段真实可考的丝路往事。高度凝练的视听语言,精致严谨的戏剧演绎,使节目兼具内容观赏性与学术教育性,于无形中拉近观众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这对于推动简牍学“化冷为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从被发现,到被看见,昔日冷门的简牍学,已经走出乏人问津的窘境,“飞入寻常百姓家”。期待《简牍探中华》立足于守正,着眼于创新,呈现更多中华故事,让简牍“活”得更生动,“热”得更持久! (作者系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