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一渠清水,润万亩良田;立一杆灯塔,引千帆正航。他们出身平凡,隐于市井之中;他们功绩卓越,爱洒大众心间。他们的故事,是感动,更是感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方能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让我们共同把“学习”播种在心里,争做崇高道德、文明风尚的践行者,续写精神史诗的新篇章。融媒体平台开设《身边的榜样》专栏,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挖掘身边的榜样典型,展现他们“大德、大勇、大爱、大美”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范,让学习榜样、礼敬榜样、争当榜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对很多外来务工者而言,初到某地最无助的就是举目无亲,而台头镇的外来务工者却没有这样的烦恼,在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亲人——“报忠叔”。他们口中的“报忠叔”,就是台头镇郑家埝村村民郑报忠。26年来,经他做“媒”,先后有千余名外来务工者在当地顺利找到了工作。从花甲之年到耄耋之年,他将自己的生活和务工者的生计紧紧联系在一起,最忙的时候,每年为此花费2000多元电话费。没有回报,没有收入,但他依然甘之如饴,正因为此,他被务工者亲切地称为“娘家人”。2017年1月,他被评为助人为乐“中国好人”。
热心为务工者“牵线”
被称为“务工者娘家人”
今年80岁的郑报忠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村里当过民办教师,在镇上办过企业、开过小卖部,如今经营着一家配件中心。正是这家配件店,让他与务工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5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台头镇郑报忠经营的汇全配件中心。忙碌的他一边打电话,一边招呼记者坐下。“好,你在家里安心等我消息,找到工作我就会电话通知你……”从郑报忠的谈话中,记者听出是有人想让他帮忙找工作。整个通话五六分钟,他没有丝毫不耐烦,一直耐心地听对方说话,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父亲年事已高,由于多年操劳,腰疼、腿疼得厉害,就将配件店交给我打理。但为了不耽误给务工者找工作,每隔一两天他还会来店里待上大半天。他的十多本记录务工者和用工企业的电话本,整整齐齐地放在柜子里,平时他总是叮嘱我不要乱摆放,生怕我给弄坏了。”郑报忠的女儿笑着“抱怨”。
1993年,郑报忠在台头镇开了一家配件中心。因为他的诚信和热心,很多企业主都来这里购买机器配件。在与企业主的交流中郑报忠得知,每年正月,有很多工厂因为缺少人手而无法开工,但也有很多外来务工者慕名到台头镇寻找工作时,因人生地不熟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这些信息,他都默默记在了心里。
1998年正月的一天,四川民工项阳和几位同乡来到台头镇,想在这里找份称心的工作。初来乍到,几人不知从哪里入手。这时,有人告诉他们:经营配件中心的郑报忠经常和企业打交道,了解哪些厂缺人,可以去他那里问一问。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们找到郑报忠。郑报忠听说后也替他们着急:“刚过完春节,开工的企业并不多,那时我还没有各个企业的联系方式,该怎么办?”后来转念一想,他是当地人,又因为生意的关系熟悉这些企业的地址,即便是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地上门询问,也比项阳这些外地人方便。郑报忠就凭着双腿,一家一家地找,一家一家地问,终于帮项阳和他的同乡联系了一家企业。事后,郑报忠没有向项阳收取任何费用,后来项阳的妻子和女儿到台头时,也是他帮着介绍的工作。
对于每一位找他帮忙的务工者,郑报忠从不敷衍,都是实实在在地提供帮助。
初春是务工者找工作的高峰期,很多南方来的务工者没有带厚被褥和衣服,经常冻得直哆嗦,老郑就让老伴帮忙给他们做棉衣棉被;在务工者们没有找到工作前,为了帮他们节省开支,郑报忠总是招呼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还经常买些海鲜、猪肉给他们改善生活;每年春节返乡,见他们带着行李来回不方便,郑报忠就把配件中心的二楼、三楼腾出来,给他们放置行李;对于他们的工作应聘,郑报忠更是从不含糊,不仅详细记录他们的技能和待遇要求,所介绍的企业也都是他熟识的、信誉好的正规企业。
现在,多数外来务工者来到台头镇,都会先找郑报忠“报备”;有用工需求的企业,也经常找他牵线搭桥。一来二去,郑报忠的配件中心成了各企业用工的“义务介绍所”,也成了很多外来务工者的落脚点。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务工者被吸引到台头镇,而郑报忠也都热心地帮他们与企业“牵线”。
坚持做下去
尽己所能帮到更多人
郑报忠帮农民工介绍的工作,收入大多比较可观,口口相传之下,他免费为务工者介绍工作的事越传越广,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被吸引到台头镇。
“有供有求,我就是帮忙牵个线。谁都有困难的时候,大家互相帮一把是应该的,都是举手之劳。”粗略估计,26年来,经郑报忠介绍工作的外来务工者有千余名。企业用工高峰期的那几年,他每年至少要帮助200名本地及外来务工者联系工作。这些务工者除了被介绍给寿光各镇街的企业,还会被推荐到东营、青州等省内城市和江苏、湖北等省外城市的企业。很多务工者表示,郑报忠不仅热心地帮他们找工作,在生活上也像长辈一样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
四川人柯义仁是众多外地务工者队伍中的一员。对于郑报忠给予的帮助,他和妻子很是感激。“我去过很多地方,干过很多工作,也接触过很多中介,但像‘报忠叔’一样免费为我们介绍好工作的热心人,还是第一次遇到。”柯义仁说,在没有认识郑报忠以前,他在其他地方通过中介联系工作时,花钱多不说,找到的工作也一般。经朋友介绍认识报忠叔后,他不仅免费帮找工作,而且介绍的工作让人满意,这让他很是感动。过完春节自家有事来晚了,郑报忠会打电话关心问候;家里老人没有过冬的棉衣,郑报忠就让老伴做好,让他们捎回家……在这里,郑报忠给了柯义仁和工友们家人般的感觉。
“遇上用工荒,厂子根本招不到人,很快就陷入停产困境,这些年来,多亏老郑帮忙‘招人’,我们的企业从没缺过人。”台头镇一家防水材料厂的老板隋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这一行虽然收入可观,但工作脏累,很难留住人,“但老郑介绍的务工者格外勤奋,还干得住。”
即使是生病住院,郑报忠也时刻牵挂着为务工者联系工作。“住院治疗的几天,他的电话响个不停,护士不停地提醒他注意休息,但他满不在乎,依然忙着给务工者联系工作。后来,干脆提前出院,没等康复彻底就回了家。”郑报忠的老伴郭宣凤说,她心里明白,老伴放心不下这些务工者。“多年来,他总是撇下店里的生意四处帮务工者找工作,即使耽误了生意也不后悔,还不断往里搭电话费、油费。”郭宣凤说,最初自己并不理解老伴的做法,觉得老伴就像亲戚朋友们说的一样——有些“傻”。但渐渐地,看到老伴帮助别人后,很多人把老伴当作亲人,她渐渐理解了老伴,也开始支持老伴,店里不忙的时候,就抽空给外来务工者做棉衣棉被。
如今,郑报忠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的热情丝毫不减。“我现在不用忙生意,身体也还硬朗,每天给务工者联系联系工作,让我觉得内心很充实。”郑报忠说,26年来,给务工者介绍工作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今后,他会坚持服务下去,尽可能帮更多的务工者走好打工路。
来源:文明寿光
热门跟贴